做什么都没兴趣的“佛系”孩子你家有吗?
01
最近网络上,盛行各种“佛系”人群。
何为“佛系”呢?大致就是淡定、无欲无求的意思。
我一边看着网上各种关于“佛系”的文章,一边傻呵呵地笑着。可转脸一看,丫头正在书房门口站着,“偷瞄”弟弟的动画片。
上小学之后,我就开始给她制定看电视的规定,可如今四年级了,她还是常常忽视这个规定,每次都需要我耳提面命——我说了,她就慢吞吞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借口拿一个什么东西,又站在电脑旁边,说她就走,不说又来了,发火了她就躲了。
不仅这样,平时和她说个什么事,她也一副淡淡的样子。
比如,放学的路上,和她聊起学校的事,问她吃得怎么样,今天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她总是眼皮耷拉着说“就那样吧,还好吧”。问她晚上想吃什么,通常得到的就是两个字“随便”。学校现在会有各种课外的活动,我经常在是家长群里听见某个家长问有没有孩子参加什么活动的,才会知道这些活动,问丫头“你怎么不参加”?她就一副漠然的样子说,“没意思”。
丫头的状态,特别有“佛系”孩子的风格,对什么都无所谓,你怎么着都行;对什么事情,好像也提不起兴趣。
丫头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呢?记得二年级的时候,她还参加了学校的各种活动。周末的时候,我和丫头一起看娱乐节目,就闲聊了几句,问她为什么不参加那些活动,她瞥了我一眼说:“有一次我要参加亲子模特,你说我个子矮,走出来不好看。”
我想起那一次,学校是有一个亲子走秀的活动。那时,二宝生病,我正忙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和她去练习这个,就随口说了一句:“你个子不高,参加这个活动也不是很适合。”却没有想到,这句话,对孩子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
“佛系”孩子无所谓的态度,也反映出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因为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或者别人的要求,即使心里是认可和接受某件事,但行为上还是会采取拒绝,用冷漠、忽视,甚至是逃避的态度来应对。他们拿“无所谓”来当面具,扮演一种“边缘人”,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其实只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自己那种自卑的心理。
就像我家丫头,本来是想参加那个走秀活动的,可是我一说她个子矮,走模特步不好看,她就认同了我,认为自己真的走不出那个效果。后来老师还找她问原因,她故作不在乎地说:“我不想参加了。”她这时已经带着“无所谓”的面具,开始逃避了。
02
孩子为什么会有“无所谓”的想法,变成了“佛系”一族,是有几个原因的。
① 个人因素
由于孩子本身的能力有限,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事,经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己满怀的信心一旦被打击,就开始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邻居家有一个孩子,写字是左撇子。班里的同学们都很羡慕他,用左手写字也可以这么好,可家里人却不这么认为,一直努力在改变他的写字习惯。
因为用右手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一点都不好看,他开始对写作业一点兴趣都没有,拖拖拉拉,往日写作业的积极态度也不复存在了。
② 家庭因素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在孩子身上寄予太多的希望,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要求,就对孩子不停指责。因为接受到家长太多的不认可,孩子产生了自卑、抑郁和焦虑的不良情绪。
另外,家长总是过多地介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不知所措,只能采取“你高兴就好”的态度来回应。
03
这些“佛系”的行为,让孩子很难建立目标,也没有毅力,在学习和生活里,往往采取消极、盲目、被动和应付的方式。遇见一点苦难,他们就会放弃,时间久了,就会变得退缩和自卑。所以,家长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孩子的这些“佛系”行为。
树立明确的目标
有句话这样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不是因为实现梦想有多简单,而是因为有了梦想,才有了更大的动力。所以一个明确的目标,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摆脱“无所谓”的态度。
目标不用太大,可以循序渐进,这样让孩子看到曙光和胜利,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朋友家的女儿,今年十岁了,对画画很有兴趣,却没有天赋。去绘画班报名,一看比她年龄小的孩子都画得特别好,孩子就开始打退堂鼓。好在朋友特别支持女儿,告诉她,一周为期,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这周要学会走线,下周学会渐变色……
每实现一个目标,孩子也就多了一份自信,这一小步的进步,对于大目标来说,就是最好的努力。后来,朋友的女儿不仅赶上了同龄孩子的绘画进度,而且,她的绘画拿了好几次大奖。
上次,有一个朋友家装修,邀请这个孩子过去画墙壁,她一口答应了。而且,画得特别好,博得大家的夸奖。
拒绝“低估”孩子的能力
在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之后,有的家长会采取的安慰模式,就是让孩子去认命,比如,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家长可能会说“并不是你的错,而是因为试卷太难了。”
这种低估孩子能力的行为,会让孩子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不是我没把事情做好,而是“客观”事实太难了。
如果孩子一件事做得不够好,家长却能理解、接纳他们,告诉他们,没有做好是因为缺乏努力等他们可以控制的因素,这样才有助于保持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兴趣
当发现孩子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和无所谓的时候,家长就可以采取一个措施:发现孩子的优点,明确地告诉他们自己的优点,并且表扬、鼓励他们,这样有助于孩子找回自信和自尊。
有一个孩子,因为喜欢动手打人,没有几个小朋友愿意和他玩,即使这样,他每一次都会破坏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引起大家更大的愤怒。
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却主动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一起玩,而且,夸奖他陀螺玩得特别棒。得到了夸奖,这个爱打人的孩子立马就拿出了陀螺,给大家表演了一下午。这个期间,这个孩子不但没有打小朋友,反而还教一个小弟弟怎么去玩陀螺。
因为得到了表扬,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得到了维护,心态也就发生了变化,从以前打了小朋友也无所谓的态度,变成了一个合群的孩子,真是让人感动。
“佛系”孩子的无所谓,应该引起家长足够的警惕,不仅要规避可能造成孩子“无所谓”态度的方式,也要在发现孩子“无所谓”态度之后,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佛系”并不是超然,而是一种无奈。“佛系“的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怀。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