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做这件事,孩子难有大出息
我家孩子小时候挺有礼貌,挺讨人喜欢的,可是现在都不爱叫人了。别人一脸热情打招呼,他爱理不理的,这让我觉得好尴尬。我觉得这孩子身上问题越来越多!不知道到底哪里出错了?我跟他讲道理他好像也都懂。可一遇到人就又是老样子了。问他为什么,他就总说,觉得别人在笑话他……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绕远一点,讲一讲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
言下之意,孩子的某个行为是错的,是需要被矫正的。他们需要我们尽快给出一招制胜的神奇方法。不过,我们的回答往往不能让父母满意,因为这世上,并没有这样一种一蹴而就、药到病除的育儿良方。
很多父母似乎都陷入了这样一个逻辑里:我的孩子哪里又不对劲了?我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的问题?然后自己把自己推进一个煎熬的困境里。
这就好像有点洁癖的家庭主妇做清洁。一直埋着头这里那里清理污渍。然而家中,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里,每时每刻都可能显得脏乱。于是就一直埋头清理,眼睛里能够看到的永远是脏乱差,但同时,永远也搞不利索。
这是一个怪圈,极容易耗损做父母的心力,也很可能会把孩子的未来葬送在这些被夸大的、被“问题化”的芝麻小事里。
这是一个怪圈,极容易耗损做父母的心力。
我认识一位全职妈妈,她和孩子的关系,曾经就陷在这样“不断清理,但老也清理不完”的怪圈里。
每隔一阵子,她就会找老师问一问:我家孩子有什么问题吗?如果说没有,她总会表示怀疑。直到老师勉强说出有什么问题了,她才松口气。然后开始在孩子的这个“问题”上下功夫,想着如何把孩子重新拉回正道儿上来。好在后来她重回职场,并有意识地从孩子的生活里一点点撤离,孩子才得以喘息。
她一度非常关注的那些“问题”真的是问题吗?并不。那多是孩子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是每个健康的小孩成长过程中都可能会碰到的。
一个妈妈把这些发展中问题往严重了去捣腾,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妈妈就可以有理由继续掌控孩子了。只要孩子有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蛮“棘手”的,就意味着孩子需要父母的管教,离不开父母本人。
从这个角度说,很多时候孩子们的“问题”是被父母生生制造出来,以满足父母需要、缓解父母焦虑的。
长期成长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又会变得如何呢?
一种是,孩子变得爱生病。这常见于低幼宝宝。
低幼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主题就是吃喝拉撒睡,父母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饮食起居料理。如果孩子一哭就担心孩子是不是没吃饱,奶粉是不是还需要再冲点儿;如果孩子一有点儿不舒服就立刻方寸大乱,就频繁往医院里抱,就开了这样那样的药给孩子灌下肚里,那么,孩子吃下去的不是奶,不是药,而是父母的焦虑!
一个小小孩,胃能有多大?身体的代谢能力有多强?消化情绪的能力又有多大?长此以往,孩子的身体不变差才怪。
还一种是,孩子真的问题行为百出。这常见于大一些的幼儿。
若孩子的确做了一些挑战规则和底线的事,父母及时阻止当然没有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当孩子犯错了,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预设,父母们往往无法做到客观评价,他们很容易摆出教导员和审判者的架势去给孩子批评指正,甚至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羞辱,比如“”“你怎么总是说不听!”“你真的太笨了!”“你明明错了,还这么倔!”这些话其实都带有浓厚的定性的评判。孩子们并无判断力,他们会把这些话听进去。父母说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便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
若父母眼里总是只看到孩子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会真的变成一个问题重重的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们的“问题”是被父母生生制造出来。
比如本文开头列举的那个例子。
这位妈妈在为孩子的“不礼貌”问题而担忧。在她的问题描述中,还有一个地方很特别:“孩子对人不礼貌,总觉得别人笑话他。”
比如别人笑着说他瘦,比如别人笑着说他讲话好玩,等等,这个小孩接收到这些外界讯息时,一律翻译为:他们在笑话我,他们在说我不好。
这个孩子的判断,当然不可能是真实情况,但很可能是他内心的现实。也就是说,他的确感觉别人都认为他不好。再进一步说,他首先自己觉得自己不好,所以听到的话就都变成了否定他。
一个孩子的内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自己的否定、不满?其实是被他的妈妈教会的。妈妈关注问题,于是慢慢的,孩子就变成了问题本身。
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妈妈自己首先去调整。
比如,妈妈认为孩子不礼貌,不尊重别人,其实意味着孩子在她面前很可能也没得到应有的“尊重”,解决方案也就变得很简单:
第一,问孩子,“你怎么了?”
第二,听孩子表达,不加任何评判。
第三,反复地让孩子知道,外面是安全的,没有人在否定他,你也不会否定他,别人都是喜欢他的,当然你首先是爱着他、会无条件接纳他的。
最后,你再去给孩子立规则。
孩子得到了接纳,就能学会接纳别人;孩子得到了尊重,就能学会尊重别人。
孩子得到越多父母的积极暗示,就越能够以积极自信的状态去面对他的人生。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