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解决策略,轻松应对孩子被“欺负”问题
区分孩子间正常的交往和“被欺负”
我家孩子2岁半,是个小男孩。我从小在家教他有礼貌、谦让、友善的待人态度,所以他不抢玩具,也不欺负小孩,比他大的,比他小的,他都谦让。若有小孩从他他手中抢东西时,他不会抢回来,而且好像还觉得挺好玩的,有时候还会笑。孩子总是这样会有问题吗?以后会不会更容易被欺负?我们有些担心。
绝大部分时候,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并无危险性,基本都属于游戏。比如这个案例里,这个孩子还会觉得“小争抢”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不认为是自己“被欺负”。这个时候,倒是大人有些焦虑了。
所以,一般孩子们之间玩耍,有争抢,都属于正常。只要他们都投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并没有遇到情绪上的问题,那大人就不要去打扰。孩子之间有时候就是通过一些肢体的接触来交往的。他们之间的肢体接触更多带有游戏的成分,并没有太多“吃亏”不“吃亏”这样的想法。大人要做的,只是尽到监护人的责任,确保孩子们的基本安全。
而且,孩子现在没反应,跟以后“容易被欺负”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只要能在日常教养过程中,教会孩子界限区分,那么等孩子长大,若遇到触及自己的底线,就一定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
说到这里,我想提醒一类父母——他们平日里常常会提醒孩子“谦虚、谦让”,这没错,但为了养成孩子更清晰的界限意识,请额外注意下面两个点:
1、请呵护好孩子的“物权”发展,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比如孩子3岁之前不爱分享是正常的,不批评;平时多带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等,明确告知“这是你的”,别人不能随意拿走,想要玩的话需要经过“你的同意”。日常和孩子说话也可以多用“你的”、“我的”,帮孩子做好界限区分。
2、在公共场所玩,孩子得到一样物品后占着半天不想松手,又有别的小朋友等着玩儿,那么父母也不必太尴尬,不要硬逼孩子放弃,或者指责孩子不懂事,只需要提醒孩子,并且依从孩子的意愿做个约定:我们再玩N分钟吧,这边有小弟弟在等着呐,我觉得那边好像更有意思(转移注意力)。
这样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催逼,等孩子长大,自然不怕去做真正的自己。
区分孩子是否因此受到了身心影响
前几天我从幼儿园接我们家宝宝回家的路上,发现他情绪不对,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在幼儿园拿玩具的时候被小朋友打了脸。我问他后来怎么样,他说老师过了一会儿看到就过来制止了那个小朋友。我不知道他最近在幼儿园是不是经常会受到这样的欺负,因为他以前特别活泼爱表现,最近变得也不爱说话了,总是委屈的样子。我该怎么引导他呢?
孩子情绪有变化,说明这个事情对他来说是有影响的。孩子是否在幼儿园经常受到“欺负”,这个情况一是要跟幼儿园老师详细了解。二是要给孩子更多关注,给他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要让孩子知道,他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要求爸爸妈妈来帮助解决。
当孩子跟父母讲述并求助了之后,你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做正确的归因,跟他一起来解决问题。下面是一些原则和方法:
1、引导孩子不要畏惧和逃避。遇到欺负自己的小朋友,直接问问他“你为什么欺负我?”可以求助老师,甚至反击。
2、引导孩子想一想怎么样应对。比如:“如果他是一个凶恶的大熊,我们怎么去对待他呢?”“我们好好吃饭长个大个子,有力气了他就不敢欺负我们了对不对?”帮助孩子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3、观察这个孩子是不是谁都欺负,欺负别人的这个孩子的行为是不是经常的,是不是所有人他都欺负。如果这个孩子确实有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可以跟孩子的父母了解一下情况。以及请学校老师进行干预、协调,以解决问题。
也有时候,孩子在外面遇到问题,回家并不一定能够说得出来。这是最让父母着急的情况。微信后台上,我就经常会遇到这类无助的父母。对于这种情况,除了上面的建议,我还推荐一个小的技巧,那就是游戏。
尤其有些偏于安静的乖小孩,父母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孩子近期情绪状态明显异样,甚至晚上做噩梦,但是白天怎样问孩子都问不出什么来,那么可以这样做:
带孩子出去玩儿,最好由孩子爸爸跟孩子做个游戏,陪孩子经历一下幼儿园的一天的生活,让爸爸做保护伞,告诉宝宝什么都不怕。孩子在放松、对大人充满信赖的情况下,会更有可能表达自己。
看到孩子求助时,恰当教孩子更多社交技巧
我家孩子两岁了,别人拿了她的东西后,她不去要回来,倒是自己乱发脾气。以前我都会鼓励她自己去拿回来,有时候孩子可以拿回来,也有时候会受挫。不知道是不是害怕,别人抢她东西,她有时看看我,我朝她微笑,她偶尔会自己去拿回来,但有时去了想把小朋友的手掰开但又不敢下手,只能哭着发脾气,我会抱抱她说出她的情绪,但次数多了我也困惑该怎么办了,我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孩子这个年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了,她会希望自己很有力量去解决问题,所以遇到挫折就容易发脾气。
一般情况下,遇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有冲突,建议大人不予干预。或者发现孩子情绪问题后,只是进行情绪安抚、共情。很快,孩子们自己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过,若孩子有明显的求助,比如这个案例中孩子的眼神投向自己,或者有的孩子会牵着大人的手,希望大人去帮自己摆平,那么其实父母就应该在这个时候再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比如告诉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提出“轮流"和”替换“的概念。引导孩子去跟别的小朋友说:如果你想玩我的玩具,那我们可以轮流来,我玩5分钟,你再玩5分钟;再或者:咱们不如交换着玩玩具,你玩我的,我玩你的。
当然,这些技巧,如果能在日常陪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就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前融入互动游戏中,教会给孩子,是最好不过。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社会交往方式。作为家长,是否介入、何时介入、怎样介入,的确里面都有学问,不过“尊重”孩子的意愿,是任何一种解决策略的前提。
比如,在回答家长们提问的时候,我也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开心。
她在与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会遇到比她强壮的孩子来抢她的玩具或者大家一起有肢体冲撞的情况。我觉得很有趣的是,她并不特别在意别人抢她的玩具,而且她一直很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一旦有比她强壮的孩子推搡她或者同伴们玩作一团,或推、或挤、或跌倒的时候。她总是能第一时间钻出来或者跑走。
对此,我不觉得开心是胆小怕事或者是不懂得反击。我认为她自有她的风格和策略,她并没有求助于我,所以我没有必要做什么评价和参与。如果有一天她需要我的帮助了,我一定会跟她一起,想一想如何解决问题。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