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女孩成长有关的问题大集合,推荐收藏
了解社会对于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
一位发展学家的研究中发现:一些出生才几天的女婴被带到实验室,头发上就被她们的妈妈戴上了蝴蝶结……研究者试图掩盖婴儿的性别,让妈妈们将孩子包起来,结果是女孩们大都包在粉红色的襁褓中,甚至还有的襁褓满是花边。
这就是我们此前提到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发挥着功效。刻板印象非贬义词。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譬如,人们总是鼓励女孩们担任表达性角色,如慈爱、善于照料他人、合作、能敏感觉察他人需求。而这些心理特质,正是女孩子准备担任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维护家庭的功能,成功抚养孩子所必必需的。
还记得在男孩气质那篇文章中呈现的表格吗?
可见,五种核心品质中,社会对于女性的期许是更加善于照料他人、顺从并有责任心。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父母在成就问题上对男孩和女孩有着相同的要求,但却还是有很多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不同的,就如那句老话中所说的一样:“男要入对行,女要嫁对郎”说的不正跟上表中强调的一样吗?
当然,从科学育儿的角度讲,上面这张表格中的5种核心品质对男孩和女孩都是鼓励的。只是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在一些品质上对男孩的要求更高,而另一些品质上对女孩的要求更高。
对于这些品质的培养,父母并不需要刻意用力。一般只要一个家庭健康运转,父亲做父亲,母亲做母亲,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从中汲取适合自己的养分。譬如,一个友好、令人愉快的、富有同情心且耐心的母亲,很难养出顽固、傲慢、盛气凌人或者专横跋扈的女儿来。
所以,如果你也希望女儿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女性,或者你对上述一些女性品质认同、认可的话,自己先从这些品质方面自我雕塑,女儿就会按照妈妈的样子,妈妈身上美好的女性气质去自我雕塑了。所以,妈妈以身作则,成为女儿好的榜样参照是最重要的。
请别把闺女当儿子养
在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有重男轻女的现象,老一辈人或者父母会把对儿子的期望转嫁到女儿身上,比如给女孩子着比较中性的服装、对于女孩子像男孩子一样教养(要勇敢、不许哭、不服输),甚至是连名字也取的比较男性化(胜男、若男)。如果一个女孩,从小背负着父辈或祖辈对于儿子的期望,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特别艰难,会经历更多的挫折或有更大的挫败感,并且要将自己的情绪掩藏起来,因为男孩子是这样的,我要像男孩子一样不外露情感,才会获得父母的接纳和认可。
可想而知,这样成长起来的女孩,自然没有柔弱、温和、感性的女性气质,身上反而多了很多阳刚、硬朗的男性气质。这种被强加的“阳刚气质”,与女孩后来向父亲认同所形成的“坚韧”气质完全是两码事,这是以压抑自己的天性为代价的。这样长大的女孩,很可能被人为地制造成同性恋者,因为在自己的人格中,她们早已把自己的女性气质压制下去,更加认同男性角色,并以此为参照成长下去。
所以,我的建议是给女孩子应有的成长环境,比如穿裙子、戴头花、玩布娃娃等,从小让孩子生活在恰当的环境中,不要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心愿寄望于孩子身上,接纳她就是我的女儿,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的现实,并按照女孩子的待遇去养育就好了。
发扬女孩子的特殊言语能力
女孩的语言能力优于男孩。女孩获得语言、发展语言技能的年龄较男孩早。在整个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女孩在阅读理解测验上也比男孩有微小但持续的优势,言语的流畅性也胜于男孩。所以,建议家有女儿的父母,要充分利用女孩子这种特殊的能力优势,比如多和孩子亲子阅读,尤其是一些文风优美的、美好故事类的绘本或童话,给孩子营造一个美的语言环境。当家有女子初长成,并且一字一句吐气如兰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样的女性气质是多宝贵了。
关注女孩的情绪情感
早有研究者发现,女孩们的五感也更为敏锐。她们能够精确调动自己的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获取一些微妙的、非言语的线索,以及隐藏着的信息。同一场景下,女孩们能捕捉到比男孩多得多的细节信息。这也许就是许多女性会有的“直觉”。为何你的小女孩情绪时好时坏?很可能是她比你看到、体会到了更多的内容、更广阔的画面。
也是从这个角度上说,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表达情感,因为她们在情绪情感方面的体验远比男孩更为丰富。婴儿观察者们指出:2岁的女孩即比2岁的男孩更多地使用于情绪有关的词语。学前儿童的父母和他们的女儿,比和他们的儿子更多地谈论情绪以及与情绪有关的事件。这就提示家有女儿的父母,需要更多地关注到孩子的情绪情感问题,比如多分享孩子的情绪情感,哪怕只是做一名合格的听众也是好的。善加引导孩子情绪方面的宣泄,比如可以和孩子看一些情绪类的绘本。更重要的是给予女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比如当她害怕的时候接纳她的情绪,告诉她你在。当她感到挫败的时候,共情她的情绪,并给她几种可以尝试的解决办法,鼓励支持她尝试自己去解决。还有就是,每天拥抱她、亲吻她、说你爱她。
接纳女孩子的特殊气质
当然,会有女孩看起来不那么斯文、温顺。她们也许像个家小伙子一样,爱动,爱折腾。但是,谁规定了每个孩子都得一样呢?若这就是孩子的内在冲动,是孩子的自主选择,那么不妨尊重她们。当你试图强硬地想要把孩子身上的“毛病”矫正过来,那么请警惕。正如心理专家瑞尔克警示过的:
不要把魔鬼带走,因为它们将把我的天使一起带走。
《养育女儿》一书中,就列举过这么一个生动的案例:
当朵莉上小学时,关于她的行为,老师连续多次叫我去谈话。我经常对自己说,要是她能上课不说话,并安静地坐好就好了!回过头来,我认识到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长时间坐着不动太难了。朵莉现在是大学田径运动的冠军,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并且是一个最优秀的学生。她那无穷的能量和对生活的热情使我吃惊。那些使她在小学时不断制造麻烦的力量,现在变成了她最大的优势。看来,我们是在以错误的眼光看待问题行为。
从学前开始,女孩对于父母、教师和其他权威者的要求就比男孩更为顺从、安静、乖巧。如我们前面所说,这种“刻板印象”打从孩子一出生就无处无在。父母切不可刻意为之,顺其自然最好。父母最要学会的,是允许我们的女孩有更为开阔的成长可能,而非把她们固定到一个模子里。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