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时代养孩子,必须得学会做减法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在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里,我们鲜少看到有不焦虑的父母。孩子出生前,要把各种硬件配备齐全才行,否则不敢生。孩子出生不久,就要开始为孩子入园做准备了。孩子大一些,甚至有父母会砸锅卖铁换学区房,只为了一个好的学校名额。
我们真得活得太累了,太没安全感了。
为此,我们企图通过提前设定孩子的人生,以获得掌控感和安全感。这是非常不稳定的获取安全感的方法。不仅会给孩子带去巨大的、不该他们担负的压力,我们自己也很容易出问题。是的,在控制他人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自由了。比如,对孩子掌控欲过强的父母,他们同时也会有被孩子控制的感觉。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过多地考虑孩子会怎样,就好像完全在为孩子而活一样。
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是高风险且可能一损俱损的。所以,我想说,在这样一个充满育儿焦虑的时代里父母该思索的,不是应该为孩子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育儿路上,我们最该采用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下面这位妈妈是个过来人。她曾经就是一个追求完美、苛刻异常的焦虑妈妈。而在践行科学养育的路上,她尝试跟随孩子,去逐渐抛掉焦虑,同样也收获了意外惊喜。
耐心读完,应该对你有启发。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事无巨细,希望做到完美。直到后来,在育儿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挫败感。我发现我的孩子跟我更像是战场上斗智斗勇的对手,而非母子。我和孩子的精力,过多地放在了权力争斗上,而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当中。这让我沮丧过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我开始正儿八经潜下心来,学习“妈妈”这个角色到底该怎么做。了解了越来越多的儿童心理知识后,我的内心,也悄悄起了松动。
以前,我的确太浮躁了。内心充满了不安。我希望能够掌控所有一切。结果,越是想要控制,事情越容易朝着反方向走。我变得焦虑。焦虑的情绪传递到孩子身上。我突然意识到,哪里错了。
我先生批评过我。他认为我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爱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他向来不反对我的各种尝试。于是,我开始了我的“育儿新政”。以前,我做的太多了,所以我的新政,主要就是做减法。
首先削减的,是我对儿子处处挑剔、苛求完美的态度。
童心无邪,无忧无虑的快乐是孩子最正常的表现,大人不训斥,孩子也不会乱发脾气,家里的气场立刻一片祥和。但这并不意味着纵容。当我看到不好的行为时,自己会先沉默一会,如果着实恼火,就暂时走开调节情绪(这对我很难,但我庆幸自己去做了),再回去和他心平气和地谈。儿子也很善于察颜观色,一般在我走开后,他就已经开始纠错,这让我相信孩子绝非顽劣不堪,向善上进是人的本性,不需要父母拿着鞭子时时监督。
我的第二个举措,是废除了孩子家庭行为考核表,取而代之的是“星星榜”。
就是从孩子每天的表现中提出一两点表扬,记在本子上,让孩子增强信心,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星星榜上每记一条,后面就给对应的星星,多少颗儿子自己确定,他也不贪心,基本每条都是1-2颗星,攒够10颗就和我交换一个条件。
目前为止他的条件也很简单,无非哪天妈妈陪他去游泳或多讲两页书之类的。我表扬了儿子写字没有翘小拇指,然后他每次写字就很注意地收回小拇指,现在这个问题彻底改好了;我还表扬了他写试卷上的小作文很用心,他就热爱上了写作文,昨晚老师布置了手抄报,我说你就照书上的抄一篇吧,但他坚持自己写,并开心地说写作文时感觉好幸福。说实在的,看到他一点一滴的小进步,真正幸福的是我,原来教子是有方法可循的,真是枉费了我多年的汗水和泪水呀!
不幸的是,儿子没有一点意思废除他的父母考核表。最近一天下班,他打电话时我正在开车,不方便接。回到家给他解释了一下,小家伙说:“快找支笔将减10分的减号改成加号吧!要不时间长了你自己都忘了,就被白白扣10分了。”发现我似乎没那么着急,他就自己跑去帮我改过来了。我经常进门拖鞋还没换好,小家伙就已经拿本书扔到沙发上,威胁道:“回家要讲一页书的,要不我去扣分喽。”
孩子这样,是我之前苛刻教育的后遗症。我不着急。我愿意和孩子一起慢慢进步。哎,有一只小眼睛紧紧盯着我,不进步不行啊!
我的第三个举措是重新认知考试成绩。
期中考试前一天晚上,临睡前我诚挚地向儿子道歉:“妈妈以前的做法是不对的,考试中只要你认真答题了,无论多少分,妈妈以后都不会再指责你。如果答错了也没关系,正好我们也可以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多去学习一下就好了。”小家伙利用枕头和俯卧的姿势,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红眼圈。在后来的试卷中,我遵守诺言,不去关注成绩,只关注错误和修改,并在星星榜上表扬了他答卷的认真态度。刚开始他回家还热切地告诉我考了多少分,后来自己也不在意了,只是告诉我试卷已经改正好了。
第四个举措是承认孩子的差异性,不作比较。
好心的老师、朋友、邻居、保姆都向我反映了儿子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前我总会很着急,希望他快快改正和完善,弄得孩子和自己都很紧张。现在我将这些问题都认真记下来,能改进的尽量想办法,在生活中多提醒他,慢慢改。对孩子来说难度着实大,但又不牵涉原则性的,就顺其自然。比如羽毛球教练说儿子的动作协调性不好,我说这是遗传问题,我和他爸都动作不灵活。我们会尽量带他去多运动,但不能指望他很快就变得身段矫捷。
在六七岁这个年纪,孩子的心智发育差异性很大,有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历练,俨然有了小大人的风范,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开始学会理解照顾他人的情绪,开始理解父母,心疼父母,在团队集体中经常起着小领导作用。而有的明显心智发育晚,还像幼儿园时期一样悠然玩乐,没心没肺,什么伤心的事转眼就忘记了,也没有太多明显的竞争意识。
承认孩子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并且知道将后者和前者比较是徒劳和没意义的,做父母的心里就踏实多了。
我学习和实践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目前执行的“新政”内容也就这么几项。
最近我也在思考,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尊重孩子,帮助他们获得快乐幸福的能力吧。尊重孩子,跟随孩子,也许孩子会优秀,也许不会。但就算不优秀,他们至少也会有健康的心理和快乐的人生。这些,不就足够了吗?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外孙女杨元宁, 16岁就出版了7本发人省思的童书,17岁为“纽约时尚周”走秀,18岁进入哈佛大学就读,简直就是我心目中秀外慧中的完美女孩典范。她9岁时,与父亲参加5日禅修,在第5天打坐要结束时,杨元宁忍不住嚎啕大哭,父亲紧张地以为5日禅坐让孩子身体不适,没想到杨元宁却哭着说:“原来人生是一场空。”
杨绛在自己的一百岁感言中写道: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而儿子也给了我一些提示。
他的语文试卷上有道题,用“只有……,才会……”造句。儿子的答案是:“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找到好工作。”
我看到试卷时简直触目惊心,一个整天沉浸在魔法、鬼怪、僵尸、英雄、孙悟空、赵子龙等奇幻世界里的六岁小男孩,竟然写下一句这么现实又俗不可耐的句子?我决定问个清楚。
我:“你为什么想好好学习?”
儿子漫不经心,头都没抬:“为了找个好工作呗!”
我:“你为什么想找个好工作?”
儿子:“为了多赚钱呀!”
我:“你为什么想多赚钱?”
儿子:“为了养你们和我未来的孩子呀!”
我:“你为什么要养我们和你的孩子?”
儿子有点不耐烦:“你难道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吗?”
我:“拜托,请认真回答。”
儿子想了想:“只有你们过得幸福,我才会快乐呀!”
我有些感动,又很后怕。感动的,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其实比我们对他的要更沉重。后怕的是,自己早期功利的教育观念,显然对孩子的观念已有了不少影响。
还好。都不晚。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