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会化,父母一定要做的,和最好别做的
安全感及其启示:社交中有攻击性的孩子,或者退缩的孩子,都源自安全感缺失
特别提示:父母不该批评指责孩子,而应该首要调整和孩子的关系
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常见两种问题,一种是孩子喜欢打人,太有攻击性;一种是孩子完全退缩,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两种表现,其实都源自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会有两种极端表现,第一种是偏于退缩、胆怯,另外一种则会具备攻击性。细究故意打人的孩子,他们的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份担心、恐惧。也许是怕失去,也许就是没有安全感,通过打人他们进行防御,同时引起大人的注意。
家有这类喜欢打人的孩子,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善亲子关系,以及亲子沟通方式。父母与其打骂孩子或者讲道理,不如多陪陪孩子,带孩子多做一些发泄体力的运动,多与孩子有肢体上的亲密接触;每当孩子有打人举动的时候,温柔地握住孩子的手,简单地告之“不可以”就好。
如果面对孩子打人,父母能够少些焦虑、愤怒、责骂,从容面对,那么就一定会带动孩子更好地改变。简言之,无论何种育儿方法,能否见效,不取决于这方法本身,根本上还要看它在什么样的亲子关系里运用。所以,搞好你和孩子的关系,一切就都好说。
物权观及其启示:引导孩子分享,先尊重孩子的物权观
特别提示:父母不该轻易给孩子贴“自私”的标签,而该要先允许孩子独占
孩子们社会化,另一常见问题是,孩子们缺少分享意识。而这恰是交朋友必须要学会的一种技能。要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必须要对“物权观”有了解。
所谓物权观,即帮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力,同时又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物权,很容易导致孩子抵触分享、表现得自私。比如,可以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做过类似的事:随意把孩子的零食分给别人吃;把孩子的东西随意送人;强迫孩子把自己手里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
这样孩子会发现:原来分享是件这么讨厌的事情,一分享,我的东西就没了!对“分享”的体验这么差,孩子不喜欢分享,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物权,包括允许孩子的一些霸道、独占、排他的行为,不要给孩子贴小气、自私的标签,不盲目地强迫孩子分享。尤其不要觉得孩子当众不分享,自己就丢面子。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呀!
其次,要在尊重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分享。比如,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分享时,明确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只是给妹妹玩一下,它还是你的!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或者,带孩子和更多小朋友接触,通过游戏或者日常接触,温和引导孩子分享。当小朋友和他分享玩具、食物等,要提醒孩子:小朋友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你开心吗?若孩子认可,可以进一步告诉孩子,如果你也能学着分享,小朋友也会很开心的。
让孩子看到分享行为带来的收益和快乐,但不要说教。等到孩子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体验到分享不仅能带给自己快乐,而且该是自己的东西也并不会失去,孩子就会慢慢从抵触中走出来,乐于和他人分享。
冲突的价值及其启示:冲突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特别提示: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冲突想得太严重;小纠纷小打闹,父母尽量别干扰
孩子们真玩到一块儿去了,父母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就是,他们打起来了怎么办?是不是立刻上去阻止比较好?不然出事了呢?
其实,学龄前的孩子们打架,基本都在正常的冲突范围。倒是父母们的干预,往往容易让冲突升级。
有干预冲突的父母,请读一读下面这段科普——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冲突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冲突的方式对孩子社会化发展有很大影响。若父母能够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冲突,并恰当处理冲突,将会有助于孩子在今后的竞争、谈判、合作、分享等人际互动中始终保持好的心态,同时也利于孩子面对人际冲突时持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取向。如认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所说:“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
冲突的价值一:
让孩子听到不同观点。在现代家庭中,很多孩子是在一片肯定的声音中长大的,几乎没人对他们说不。可是,孩子们总要走出家门,总会遇到别人对自己说不。对孩子而言,这是挑战,也是机会。那些向他们说不的人和事,能让他们看到不同的观点,听到不同的声音。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内心的想法和所持观点也会不同。不过,不同的观点都是可以接纳的,尽管有时候人们持有的各种观点并不都正确,但都有其价值。
冲突的价值二:
帮孩子懂得别人的感受。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如果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那么他无法体会别人的需要和感受,甚至会无视他人的感受、侵犯到他人的需要。这是父母过于溺爱孩子造成的一种后果。因为在父母无原则的爱的保护下,孩子看不到别人,只看得到自己。这些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忽略别人,说话伤人,而他自己还完全意识不到。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在面对冲突的时候去认识到:别人也会疼,也会难受,自己的某种方式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如此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体谅别人,从而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冲突的价值三:
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是通过观察来学习的。尤其是3岁以后的孩子。他们能够理解事物、明白道理之类,不是靠听,而是靠眼睛去看,靠皮肤去感受。比如,我看别人挨打了,我就会更加小心;我看别人烫伤,我自己也该注意;我发现这朵花真的有刺,有点扎疼我了,那我下一次就不去碰它。
而冲突是最直接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种人际问题,是最直观的观察和学习机会。孩子必须亲身体验这种冲突,并主动去思考和分析冲突的原因、会造成的后果、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次如何更好地避免冲突。
所以,父母了解这一点后,面对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尤其要抛开各种担心(孩子被欺负/孩子怎么能欺负别人/孩子犯错了我必须要赶紧纠正他……),牢记三个字:少干预。如果你做不到,那么请在确保基本安全的基础上,孩子们玩的时候,跟他们保持至少5米的距离。
当然,更多处理孩子们冲突的办法,可以回复“打架”二字详查。
父母引导孩子社会化的5个原则
想帮助孩子顺利实现社会化,除了牢记少干预、多陪伴等原则,还请父母至少做到以下5点:
1.利用游戏
心理学家约翰·马里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他发现未成年的猴子经常在笼内相互嬉戏、追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开到别的笼中,不让他们玩耍。结果,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痴呆,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殖的本能。可见,幼猴的玩耍是成长为健康大猴的基础。
其实人类也是如此,幼儿的游戏同样也是发展成大人的必要基础。好的游戏,会让孩子在快乐中完成社会化。
2.学会倾听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多抽点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聊聊,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孩子的言行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听孩子讲话时要注意姿势,不要高高在上的样子,最好能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父母以这样平等、开放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本身就是绝好的社会化示范。
3.向孩子“索取”
聪明的父母,会不失时机地索取孩子的回报,一个吻、一声谢谢、整理玩具、帮助干家务,甚至索要孩子比较喜欢的东西等等,让孩子逐渐知道爱是相互的。当然,我们还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判断别人的表情与感受,理解与体验内心感受,恰当表达对别人的关心。
4.学会施爱
孟老夫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父母应该从小对孩子施以爱心教育,不仅爱孩子,更让自己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身边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们对孩子的培养,要多从身边的事做起,要让他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感受爱、懂得爱、学会爱。当然,在这里,父母的以身作则、身教言传,最重要。
5.到幼儿园去
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幼儿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现代幼儿心理学研究,幼儿到了3岁就想交朋友,需要小伙伴,这就是社会性的萌芽。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跨入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群体。尽管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中心。一到幼儿园,哪怕是小皇帝也得要服从群体需要,不再是中心了。所以每个孩子进园后,都要经历从“以我为中心”向“以群体为中心”的过程转化。
有的父母,往往不重视孩子之间友谊和交往。他们封闭自己的家门,不但不许自己的孩子出去,更怕孩子带小朋友们来家玩,常把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见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对方孩子。他们以为这是爱自己的孩子,实际上这不仅破坏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伤害了孩子的感情,而且也阻塞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渠道。
如果孩子的社会性得不到及时的培养,这种能力就会逐渐退化,所以要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走出家门,到小伙伴中间去,送到幼儿园,这样等到孩子进入小学,就会如鱼得水、迅速适应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健康、活泼。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