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早教,是坐在一起,吃很多顿饭
很多传统的中国节,原本具有各种不同的意味,但最后大都被我们过成了团圆节。比如,端午节。微信上就有不少朋友告诉我,要带孩子回老家看看去。也有父母长期在外的,感叹,总算能看看孩子了。诉说里头全是思念。
妈妈在信息里说:
我和老公一般都在外打工,小的带在身边,大女儿都寄宿在亲戚家读书。今年端午节回老家来过节了。本来想着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节,可是结果却闹心的很。一在一块儿,老公就开始教训孩子。以前就这样,今天还这样,好好的节日,他在哪儿训斥女儿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女儿本来在我们面前就不太亲,她爸爸一教训,直接跑到自己的好朋友家里躲起来,不愿意见我们了。我心里很难过,孩子变成这样都是我们造成的,可是又不知道怎么改善。
饭桌上教子,这似乎是许多中国家庭的传统。出发点没错。吃饭之外的其他时间,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一家人围坐餐桌的确是宝贵的亲子共处时光。而节日又常常意味着难得的一家团聚。
但是如果你把“教子”就只理解为“训斥”、“批评”,把平时没来得及提出的意见等利用吃饭时间提出来,那就大错特错。像上面案例中的爸爸,其实就是把极为有限的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又给毁掉了。
吃饭原是最温暖、最有烟火味的事情。何况是在这些独特的日子里。一家人端起饭碗,不管碗里是简朴还是丰盛,此时,该如何陪伴孩子?答案就是:身体和心的回归。
我所认识的一位事业有成的爸爸,他说,他唯一陪伴孩子的方式,就是给他做饭,并且一块儿吃。尽管他很少有大段的时间陪孩子,但他和孩子的关系依旧很好。
食色,性也。人的胃熨帖了,不仅身体舒适了,情绪也会跟着被温暖。因此,带着家人孩子一起准备年夜饭,坐在一张桌子上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就是爱的一种,这种爱的名字,就叫回归。
一家人坐在一起的场面,温馨的氛围,热气腾腾的烟火味儿,都将是孩子一生中美好的回忆。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胃和心灵都能得到滋养。在孩子的记忆里,不仅仅有美食,还有一副美好的家的画面。
我遇见过一位家有两宝的全职妈妈,跟我这样抱怨过:都没时间陪孩子玩啊,特别内疚。
我问:"那你都忙着做什么呢?"
"我忙着给孩子洗衣服啊,做饭啊。"她说。
那然后呢?
她回道:"然后,一块儿吃饭啊。不过孩子们都不好好吃,少不得追着喂饭啊。你知道我都累得不行了。往往又忍不住训他们,有时候还得打才能奏效。哎。"
我看着眼前这个略带疲惫的妈妈,内心感慨。我知道,我们很多父母都把事情的先后顺序搞错了。或者,一定要把吃饭睡觉这些事情变成我们自己的事,和孩子没有任何关系。我有一个朋友,她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从她的女儿2岁起,就开始让她进入厨房,陪妈妈一起下厨。
她说,促使她这么早做决定,源于一件小事儿。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她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感觉全职妈妈要比工作还要累,心里满是抱怨。有一天,妈妈打算自己蒸些馒头,一个人在厨房里忙活。就像所有其他妈妈一样,陷于自己的琐细生活中,并把孩子本能地排斥在外头。若孩子在妈妈正忙的时候过来打扰,还会不耐心地予以训斥。
那天,她的女儿实在无聊了,在边上眼巴巴地看着妈妈和面。看了半天后,她跟妈妈小心翼翼地说:我想摸一下那个面。做妈妈的,差一点就要把孩子轰走,可是忍住了。因为那段时间,她开始关注育儿方面的一些知识,并觉得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
她告诉自己,不就是让孩子体验一下吗,有什么不可以?于是就揪了一团面给女儿。女儿学着妈妈的样子做馒头,玩好了又把面还给妈妈,全程都是特别兴奋的样子。
最后,馒头出锅了,女儿吃的特别香,还特别自豪地跟爸爸说:这个馒头我也有做!
于是,妈妈的情绪因为孩子而发生的微妙的逆转。她庆幸自己忍住了没训斥和阻拦孩子的尝试。
那之后,孩子成为了妈妈厨房里的小帮手,并且逐渐不用妈妈操心吃饭了。因为孩子已经对做饭、吃饭这件事发生了兴趣。最重要的是,在与妈妈一起参与做饭、一起快乐地吃他们共同的成果时,紧张的亲子关系得到了有效缓和。
厨房在妈妈们的印象里,常常是忙碌,甚至手忙脚乱的。于是,宝宝想去尝试做很多事情的时候,父母多因为怕麻烦或者是劳累就粗暴地选择了不让孩子去做。我们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你不会”“你不行”“你不能”。殊不知,如此不仅否定和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我成长,自己也失去了一次更加单纯、有趣的亲子体验机会。
好的父母,应该是从容的父母。吃饭应该是放松,不是累。过节尤其是要团圆和回归,而非批斗会。
教育孩子尤其不该是让我们疲惫的事情。尤其一起吃饭这件事,父母要记得,它对我们和孩子最大的意义,就是在一起。
最好的早教,其实就是和孩子在一起,坐在桌子边上,放松下来吃饭。如此,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顿饭。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