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为帮你带孩子的老人点个赞!
“隔代教养”如今几乎成为了一个“问题”词汇。提起隔代教养,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如临大敌,甚至是苦大仇深。
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每一种人际关系中,都没有绝对错误的一方,也没有绝对正确的一方。若不能避免隔代教养,最好试试换个角度看问题。
很容易看到年轻父母们对隔代教养的各类言论,但是很难有机会听见老人们的心声。今天的一点文字,也许能帮我们从侧面多了解老人,和他们的心思,也有助于缓解隔代教养中的紧张情绪。
认识一位孩子姥姥。不止一次遇见她。问了我很多孩子教养的问题,比如吃饭、睡觉,以及怎么跟孩子做交流等等。每次她都会拿着一个小本子不停做记录。记到半道儿,还会很认真地问我一些细节问题。
有一次我夸她:我真的很佩服您,带孩子这么用心!
姥姥说:应该的,应该的!
姥姥问:我外孙不太愿意要他妈,我女儿为这个还不太高兴,这两天,跟我闹脾气了!
我问:那让您闺女自己多带带孩子!把孩子还给他妈妈,磨一磨,就好了!
姥姥说:那不行,那不行,我女儿要上班,我担心她累着!
当时旁边的年轻父母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这位姥姥,让人心里面又是暖又是酸。老人帮子女带孩子,图啥呢?图着被埋怨吗?不外是因为爱,因为血脉里流淌的那份责任。
家庭中,人们的爱总是指向下的。即使孩子已经长大,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也生了自己的孩子,但在父母眼中,我们仍然是孩子,仍然需要被操心、被牵挂、被帮助。
只是老人家老了。他们的心理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的人生走向了另外一个独特的阶段,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阶段论,叫做“成熟期”。
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睡眠少了,身体机能开始下降,会变得脆弱、怕孤独、容易固执和多疑,甚至有时会自私的像孩子。他们担心不被认可,怕被冷落,对生活的负性情绪不可避免地增多。
此时,子女能够给予他们的支持有哪些呢?让他们老有所养,因为身体的安顿是心灵安宁的基础;让他们被认可、被尊重,所以请多听取他们的意见、肯定他们的过去(即使只是表面上假装听取呢);如果可以,让他们后继有人,起码让他们有所爱,有人陪伴,因为对子孙的爱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延续,抵消对渐近的死亡的恐惧。
在隔代教养中,若我们能迎合老人的心理特点,愿意为他们做一定妥协,大部分的摩擦、矛盾,都是可以避免的。受到尊敬的老人,往往会更加通情达理、更容易沟通。就像需求被满足了的孩子,一般很少有行为问题一样。而当老人在隔代教养中,顺畅地担负起独特的角色时,往往还会焕发出神奇的魔力。
什么魔力呢?
斯宾塞用过一个词:祖母的暗示。
“我的祖母几乎是一个完全生活在祖父阴影下的女性,她从不提任何建议,一直默默无闻,但有一点她对我父亲和我有着巨大的影响。我现在把它称为‘祖母的暗示’。几乎是从一生下来,她就不断发现许多我父亲和我身上的一些特别的东西,并总是以自豪的、不加掩饰的赞赏的口气说出来。比如:‘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一样东西总是目不转睛’;‘看看,我们的孩子,他精力多好,总是手脚不停’;‘他天生爱干净,只要一点没有给他洗干净,他就会哭’;‘唉呀,这孩子哭起来像打雷一样,这太神奇了!’如此种种。
几乎所有孩子都有的表现(当然,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的祖母却会本能地把它描述成自己孩子不凡的禀赋。当她年纪大一些的时候,她甚至会把这些表现与神秘的世界关联起来。她的这种暗示由于完全出于本能和爱(也许在她看来,自己的孩子真是这样),所以这种称赞本身就毫无夸张和虚饰,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一定是出色的。”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这个特点在几岁小孩的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孩子越小,越需要依靠别人的观点和评价来构建自我形象。
不过,暗示分为两种: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稍作观察便可以发现,老人们倾向于给孩子带去积极暗示(比如对孩子的小小举动就表示出极大的赞赏),而年轻父母倾向于带给孩子消极暗示(比如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贴标签等等)。在隔代教养中,老人的积极暗示,可以抵消部分因为父母的严厉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一个保护伞。
说到底,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如果愿意,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很多的智慧。所以,多看到老人们的付出和价值,多了解正在老去的父母内心需求,隔代教养中的冲突,也许会少很多。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