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命,你会期望他对你感恩吗?或许会。只是,歌手丛飞节衣缩食资助178名贫困生,然而在他病危住院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无一人来看望他;美国著名律师艾伦·德肖微茨曾帮助78个案犯免于受刑,猜猜其中有多少人曾后来登门向他道谢?不到5个。所以卡耐基才说:“忘恩是人的天性,它如同肆意生长的杂草;而感恩犹如靓丽的玫瑰,它需要细心的栽培与爱心的滋润。”
感恩是种需要学习的能力。虽说孩子生性纯良,可父母若是疏于对这份能力的培养,甚至冷漠对待,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不愿表达感恩,直至最后能力的丧失。于是,悲剧也随之而来:父母辛苦拉扯大孩子,孩子对父母却冷漠以待;孩子获得他人的帮助,却不知图报;长大后,孩子交友越来越困难,因为不擅于为友谊投入诚心与诚意……这样的人,难免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孤单。
大学时,大雨倾盆,同学小雅托图书馆看书的室友给她带饭。室友冒雨跑到校外,折腾了好几个饭馆才买到盒饭。殊不知,小雅没吃几口就抱怨:“这都是什么菜啊?!难吃死了,你自己吃吧!”说罢,把盒饭推到室友的桌面上,破门而出,全然不顾湿透了一身的室友。
那次之后,我们都离小雅远远的。毕业多年,一次聚会中她说自己毕业后少有贵人相助,在初中高中大学几乎没交到什么知心朋友,郁闷的是,连宿舍的人都故意疏远自己。在一旁听着的我们,心里其实都在嘀咕:“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怎么会有朋友?”
如果孩子不懂感恩,最应怪罪谁?
小区一位阿姨一天到晚抱怨自己孤独。跟她聊天,她会花上好几个小时告诉你小时候她是如何尽心尽力照顾她儿女的,每当他们感冒发烧或是出了麻疹,都是她一个人忙里忙外。可如今,她老了,却少有子女回来陪陪她,跟她说说话。
孩子不懂感恩,应该怪谁?我想应该是父母。身边不少老人抱怨自己的孩子是白眼狼,养了一辈子,却不知感恩。可如果我们只是“养”,却不曾用心“育”过他们,为人子女又如何知道感恩呢?从小放纵孩子吃“独食”,对孩子有求必应,甚至无求必应,让他们习惯被给予,只知索取……等你老了,又怎能期盼他们来感谢你?
有位亲戚是个锅炉工,工作极辛苦。后来,他娶了一位离异的阿姨。亲戚四处凑钱供她和前夫生的一个孩子读书。孩子理解继父的辛苦吗?感谢过继父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吗?没有。因为这位阿姨从没告诉过孩子关于继父的一切,更没教导过孩子说“你继父供你念书,要念着他的好”,相反,这位阿姨的态度是“那是他当继父起码要做的”,让孩子认为别人养他是理所当然。因此,孩子从不觉得自己对继父有所亏欠,说句感谢的话那更没有。
原本不想让孩子带着亏欠感成长,可实际上,这种做法却让孩子产生了一种危险的想法,认为这个世界有义务这样对他。果然后来,孩子大学毕业,想再从他继父那里弄点钱买房,遭到拒绝后,他就再也翻脸不认人了。
或许,很多家长已习惯了付出,不奢求孩子日后的回报,他们认为跟孩子谈感恩,那简直是贬低了自己对孩子的爱。无疑,这是种误解,对孩子也是种误导。在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中,这更是种残缺,也会严重影响到孩子日后人格的健康成长及发展。
无法感知爱的孩子是学不会感恩的
学生时代上过很多有关“感恩”的公开课,无非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一味地告诉我们:“做爹妈的不容易,做老师的不容易,你们要记得感谢……”大概是听得腻烦了,有一次同桌吐槽了一句:“有这样邀功的吗?”
都说感恩意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身边很多人,几乎都在用“报恩=感恩”这种思维在进行要求式的感恩教育,让孩子拜倒在父母以及老师的权威下,也无怪,这样会令人生厌。感恩,要以爱作为情感基础。如果忽略了“爱”这个课题,无法感知到爱的孩子是始终学不会感恩的。
我姨母从不对子女说过一句要他们以后感激自己的话。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她参与社区各种爱心募捐、慰问敬老院的老人的活动。她还把自己母亲和婆婆接去一起照料,至今我仍记得姨母跟两位老人坐在沙发上有说有笑的情景。老人有没有麻烦姨母?不少。不过你从她的态度上看不到一点的负累感。她是真的发自肺腑地爱老人,让她们感觉到家的温暖。
如今,六十多岁的姨母已孀居多年,她的三个子女都争着要她到自己家里去住,是出于感恩吗?或许是,但我觉得更是出于一种真正的爱。她的这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有爱浸润的氛围中,现在轮到自己的妈妈需要照顾和帮助,他们同样施予爱,是再自然不过了。
想有感恩的子女,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感恩的人。这话说得很在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面前,不要轻易诋毁别人的爱与善意。朋友送了你小礼物,别在孩子跟前嫌弃它;路上见到衣衫褴褛的老人乞讨,不要嗤之以鼻躲得远远的;家里老人行动慢了些,不要心生怨气……这种反应对我们是小事,但孩子看进去了,就会起到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每位父母都望自己的孩子日后幸福,但幸福是什么?能爱别人,也能感受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就是幸福的。感恩是爱的种子,我们虽不能让孩子成为完人,但怀着感恩之心,至少可以让孩子在离开我们后,活得更美好与更幸福。
养成感恩的精神,将是我们给予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