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烧就中枪
还没满6个月,女儿就发烧了。
很多人都说孩子第一次发烧,幼儿急疹的概率很大。那天上午,她的体温一直是37℃+,作为新手妈妈,遭遇孩子第一次发烧还是很不淡定,每量一次体温,我都会跟群里相熟的妈妈交流,听过来人是怎么应对幼儿急疹的。
傍晚开始,温度逐渐升高,只有当妈妈的知道自己孩子哪里有变化,孩子白眼仁出现的轻微红血丝,没逃过我的眼睛。
再次向妈妈们请教,幼儿急疹是不是会引起眼睛不适?得到的答复是没觉得眼睛会有问题。
此时女儿还比较安静,自我判定精神状态还好。然而夜里,女儿开始高烧,物理降温收效甚微,只能用退烧药了。之前学到的方法是美林和泰诺林交替使用,就这样熬到了第二天。
川崎?抓紧住院!
第二天一早,发现女儿右小腿出现红疹,嘴唇也有些发红,哭闹严重,精神状态很不好。用退烧药后,体温仍然徘徊在39℃+。
都说高烧24小时验血结果比较准确。上午,担心三甲医院人太多,我们选择到妇幼保健医院先验个血。
见到大夫,告诉说孩子发烧,眼睛有红血丝。问大夫孩子腿上的红疹是怎么回事,大夫看了看说,可能是湿疹吧。
验血结果出来后,大夫震惊了:“白细胞怎么这么高,2万多,快去中心医院,去市里最好的医院。”
2万多,不晓得是以什么单位计量,但大夫的反应顿时让全家人都慌了神。
抱着红血丝遍布双眼的女儿,心里想了一万种猜测,也一万遍祈祷,我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事。
在中心医院急疹挂儿科,不顾一切地冲进诊室,给大夫看了妇幼医院的化验单,大夫立刻问孩子眼睛红不红?四肢有没有皮疹?发烧多久?一连串问题答完后,大夫在诊断册上写下“川崎病”,后面打了个问号——“疑似川崎,抓紧住院!!!”
然后,大夫特意给住院部打了电话,安排尽快住院。
抱着女儿冲出诊室,我一路打听住院部在哪儿,却已分不清左右,听完第一句前面左拐,就赶紧抱着孩子往前跑,到了左拐处再急着打听接下来怎么走。
因为从未听说,只顾着争分夺秒。
最难熬的一夜
我以为三年过后,我对这段经历会有所淡忘,然而每想到细节处便抽泣不已,几次中断码字。
直到现在,每当看见“川崎”这两个字,都会心有芥蒂。谁能知道,这个跟火锅调料一样的名字,让我们一家遭受了怎样的折磨!
这段经历,本不想再回忆,但还是想借闫涵妈妈这个平台,让更多父母知道这种病。
入院后,女儿一直高烧,每次量体温都是39.5℃以上。下午,住院医师问诊时,除了查看眼部红血丝和四肢皮疹外,还看了小屁屁是不是红,接种过的卡介苗有没有反应——这两项女儿都有表现。
大夫还细细端量了手指末端还有没有脱皮现象,女儿没表现出来这种症状。然后,大夫开了很多化验单。
小月龄的宝宝验血要从大腿动脉处采血,两个大人按压着一个本已精神欠佳,却因恐惧而不得不大声哭闹孩子,一针没扎准,换另一侧。
整整6管血,从还不到6个月的孩子身上抽走。
每一针,都扎得我心在流血。没有丝毫夸张,这就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感受。
大夫让我们拍X光看肺部是不是有炎症。排队等待时,我终于有机会掏出手机,查查到底什么是川崎病。
不知不觉,我在搜索栏输入的是:孩子得川崎病会不会死?
尚未确诊,大夫对病情及后果只字不言。这个问题,是我当时最害怕却又最想知道的,人总是这么矛盾。
要确诊是不是川崎病,得具体看看超声心动图的结果。当晚没有彩超值班大夫,只能再等一晚。
肺部X光显示,有一小块阴影。大夫说,也有可能是肺部感染。
摸着孩子的小脸儿,我一直在念叨:我的宝贝儿才不会得那种破病,不会的,不会的……
傍晚,又是高烧,不得已推了退烧针。状态一直不好的孩子,一直哭一直哭,嗓子已经沙哑,而我能安慰她的,只有母乳。哭一阵,过来含一会儿,含一会儿,又继续哭……
该多么难受,该多么惧怕,该多么无助。不满6个月的她,嘶哑着开口了:妈,妈妈,妈……
一个晚上,她边哭边喊着妈,直到累了,睡了。
第一次听到孩子叫妈妈,竟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也是这一声声“妈妈”,让我知道,哪怕是像我这么个连看肥皂剧都能哭得稀里哗啦的人,这时候,在女儿面前, 不能哭。我只有坚强,才是给她最大的安慰。
确诊,究竟什么是川崎病
第三天一早,总算等到可以做超声心动图了。
结果是,心脏冠状动脉扩张。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被压弯了。确定就是川崎病。
川崎病,是日本一个名叫川崎富作的人首先发现的,以他的名字命名,学名叫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炎,最直接影响的是心脏。
但是,要确诊是不是川崎病,至少要满足5个条件。
1.高烧超过5天以上
因为是新手妈妈,孩子发烧一天且观察到结膜有红血丝,我们就立即带着去验血了。
也就是说,还没烧到5天时,我们已经开始实施治疗。这一点,至今我都不知道是对是错。
而我们临床的孩子,在村里、县里整整治疗了10天却还在发烧,而且心脏已经出现冠状动脉瘤,这只能说是不知者误人。
2.双侧结膜充血
我女儿发烧一天就表现出来了,应该是正处于急性期,第二天充血的结膜真的很红,我只记得当时自己有查找资料,看这病会不会给眼睛带来危害。理论和事实都证明,川崎病不会对眼睛产生影响。
3.嘴唇红、杨梅舌
嘴唇红我一直以为是高烧引起的,第二天下午入院时,有发现孩子嘴唇上类似竖条的痕迹。后来才知道这也是确诊川崎病的一项症状表现。
4.四肢皮疹
右腿出现的红疹被妇幼医院的大夫误认为是湿疹,当时心里是持怀疑态度的。女儿小腿肚上一大片红疹,当过妈妈的都知道,那怎么可能是湿疹?!
5.颈部淋巴结肿大
在做超声心动图时,这一项也是列入检查范围的,女儿也确有表现。
6.心脏并发症
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幼儿会因川崎病引起心脏并发症,比例还是很高的。冠状动脉扩张较为普遍,还有可能导致心肌炎、心内膜炎,严重者可能会产生冠状动脉瘤。如果动脉瘤伴随血栓或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些症状也算是辅助判断吧,每个孩子的表现不同,就像女儿会出现肛周红肿、卡介苗接种处红肿,有病例也显示会出现关节痛等症状。
病危?那只是一根绿塑料绳而已
确诊后,就听主治大夫介绍治疗方案。大夫说,除了没有满足高烧5天以上这个条件外,无论是伴随症状,还是心脏彩超结果,都可以确诊女儿是川崎病。
这个条件,跟主治医师沟通后,都觉得没有等的必要,既然确诊,就可以治疗了。有一种熬不住的感觉,只希望女儿能尽快好转。
但是,这个决定至今都是我心有疑虑的地方,因为后面发生的事情,不知该做何解。
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案就是根据体重,静脉注射丙球蛋白和服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配合,用于减少炎症对心脏冠脉的损伤。
治疗前,需要在各种知情书上签字。看着白纸黑字那么多的风险,明明不敢下笔,却又想尽快得到治疗,每一个监护人签字,我都颤抖着笔端,写得异常沉重。
随后,女儿病床扶手上套了个绿色的环状塑料绳,而相邻的两个床都没有。我问护士,这是什么意思?
护士说,病危标识。
病危。病危。我只当这是医院规避风险的手段,坚信我的女儿会很快好起来。
小宝宝注射时,只能从头上找血管较粗的地方,而且还总是跳针,再加上之后一些治疗腹泻等病症的各种液体,孩子的脑袋真是被扎得千疮百孔。
好在,配合着阿司匹林,在第一次丙球蛋白输入体内后,女儿的体温慢慢下降,只是低烧了。
我悬着的一颗心,是跟着女儿的体温一起降下来的。第二次丙球蛋白注射完后,女儿的体温总算恢复正常。
还没尝过除母乳外任何食物的女儿,第一口尝到的竟是药。每天把阿司匹林和另一种抗血凝药物潘生丁碾碎,真的是灌到孩子嘴里的。更何况接下来几个月里,天天如此。
好在,退烧了,一家人受尽折磨的心,总算可以缓缓了。
害怕至极时,人是不会哭的
好像就是不肯让我们松口气,又一波恐惧很快就降临了。
退烧半天后的女儿晚上再度高烧。大夫说,有可能孩子对丙球蛋白不敏感,再观察吧。
这意味着,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我女儿可能没有效果。
顿时觉得耳朵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嗡”的一声。心像极速降落时失重一般没了着落,我瘫坐在床边。姥姥也脸色刷白,扶着床边,胳膊颤抖。
害怕至极的时候,人原来是不会哭的。
我清清楚楚记得姥姥那时候的眼神,看到一丝希望,又被无情地宣告失败,同时担心会给我造成更大的精神压力,她一直忍着不哭。后来听姥姥描述,当时,她已经尿失禁……裤子全湿了。
忍着不在我面前流露更多,她该有多痛苦。
隔天清晨,女儿退烧了,开始流鼻涕,咳嗽。看来,并不是对丙球蛋白不敏感。原本冬天医院里生病的小孩就多,不排除交叉感染的可能。
心情像坐过山车,感觉这一辈子的喜怒哀乐、兜兜转转都让我在这几天里尝尽了。
住院半个月,也不知是川崎病的其他并发症,还是真的交叉感染了,女儿腹泻严重,咳嗽,流鼻涕。
万幸,烧退了,精神好了,孩子偶尔会笑了。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