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吃了退烧药 还是反复发烧好几天 一般来说,孩子反复发烧,持续 3~5 天都是正常情况。 孩子发烧,绝大部分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病毒感染基本没有「特效药」,即便像流感这样有「特效药」的,主要也是降低并发症,而非「杀病毒、治流感」。 好在病毒感染基本上有自限性,能够自己痊愈,关键还是要「熬病程」。 3~5 天的病程中,孩子会反复高烧,家长需要做的是以安全的剂量和频次给孩子用退烧药,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一般来说,退烧药吃 5~7 天,问题都不大。 问题二:吃了退烧药 孩子一直没退到正常体温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给孩子吃退烧药的主要目的,不是让体温下来,而是要孩子感觉更舒服一些。 如果孩子体温很高,确实可能在吃完退烧药后降不到正常体温,但只要孩子精神状态能有好转,就达到了口服退烧药的目的。 一般来说,孩子体温控制在 38.5 ℃ 以下,就没有很大的问题,因此孩子没退到正常体温,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 问题三:吃了退烧药 没过多久体温又上升 吃了退烧药,没过多久体温又上去,其实也很正常的。 如果把孩子的发烧比喻成沸腾的开水,那么外来的病毒就是煮水的柴火,而退烧药则是一瓢凉水。柴火不抽,浇水止沸只能止一时。 只有真正等疾病症状好转了,孩子才能退烧。 因此,「孩子吃了退烧药体温又上去」,其实很正常。 有妈妈会说,这样烧了又烧,会不会烧坏脑子,烧出肺炎? 这样的说法,明显颠倒了发烧与脑炎、肺炎的因果关系。 不是因为发烧引起的脑炎、肺炎,而是脑炎、肺炎的引起了发烧。 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用以下三种方法。 孩子精神状态不错:等到 4~6 小时后再给孩子用一次退烧药; 孩子精神状态糟糕:换一种退烧药物足量服用,但一定要把握好用药剂量以及时间间隔(后文附详细用法); 体温没有一点下降(比如口服退烧药后 2 小时,体温仍然在 39~40℃ 以上,精神状态也不好):及时就医,排除一些严重的疾病情况,比如脑炎、肺炎等。 吃了退烧药不退烧 这三个方法可以参考 1. 增加散热 减少孩子的衣被; 多给孩子喝水; 如果孩子不排斥,给孩子洗个温水澡,水温控制在 37℃ 左右,比孩子体温稍低,但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冷。 2. 单次用足退烧药的剂量 一般来说,医生会按比较小的剂量来给孩子用药,但如果退烧效果不好,药量用足也是安全的。 按照孩子体重来换算,可以这样服用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最大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服用 15 mg」,最大单次服用剂量不超过 500 mg; 布洛芬最大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服用 10 mg」,最单次服用剂量不超过 400 mg 。 PS:这两个药物都属于混悬液,喝之前记得摇匀;如果药物没有避光保存时间比较长的,建议更换一瓶新的退烧药。 3. 交替用药 一般来说,我们不建议交替用药。 如果单种退烧药物效果确实不好,孩子精神状态也很差,频繁、持续的高热让孩子明显不舒服了,可以考虑在口服退烧药后 2 小时更换另一种退烧药。 交替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记录孩子每次用的药物、药量和时间,避免同一种退烧药服用间隔时间小于 4 小时, 24 小时内服用超过 4 次。 交替用药虽然不推荐,但仍然比打退烧针安全。 孩子体温的高低、发烧反复的频率、以及孩子对退烧药的反应,都不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跟疾病严重程度也不成正比。 孩子体温越高、反复越频繁、退烧药控制不了,也不能说明疾病越严重。 即便孩子吃了退烧药后,看起来没有「药到病除」的效果,爸爸妈妈们也不必太焦虑。 最后,还是想回到开头那句话: 给孩子服用退烧药物,目的不在降低体温,而在于让孩子更舒服。 一味寻求降低体温,选择用打退烧针、服用安乃近等快速退热却对孩子副作用大的高风险退烧方式,得不偿失。 希望所有因为孩子发烧问题焦虑过或正在焦虑中的妈妈,不再因为孩子的体温而心焦,能够淡定从容地使用安全的退烧方式,陪孩子挺过发烧的那三五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