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心境如何,将决定其行动力。教育专家认为,如果能刺激孩子的兴趣,就可以充分培养着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大好时光大多在学校里,但学校并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场地,家庭也是教育的更好场所。要想让家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就在于努力营造家庭氛围。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家庭是除了学校之外的一个特殊的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父母的情操、理智、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一件具体事情上,你的所言所行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往往胜过你平日教子时的千言万语。
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幽默感极强,其女儿也天生具有幽默细胞,还在童年时他就对“女大不中留”有过一番妙论:“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女儿大了。在中国留学,要到外国去留学。”不料,后来她果然去美国留学了。
沙叶新的女儿一次回国探亲,她和父母谈起同在美国留学的弟弟,说弟弟想娶个黑人姑娘。父母不由大吃一惊。“妈妈怎么还有种族歧视?黑人女孩是黑珍珠,身材好极了,长得也漂亮。”“我倒没有种族攻视,”沙叶新接话说,“我就担心他们以后给我养个孙子;送到上海来让我们带。万一晚上断电。全是黑的,找不到孙子那不急死我们!”女儿连忙说:“那没关系,断电的时候你就叫孙子赶快张开嘴巴,那不是就找到了!”
在父女之间这场温情脉脉的唇枪舌剑中,父亲显示了他开阔的脚襟、年轻的心态和幽默的天性,而女儿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番“唇枪舌战”为久别重逢的父女增添了一份格外的喜悦。
环境可以加强也可以抑制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一个对人、地、事物拥有丰富体验的人,能呈现多样化可能性创造力。
假如没有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为爱迪生创造的自由环境。尽针爱迪性具有好的天眠。恐怕不会有大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一生中共有大大小小的发明2000多种,人们称他是“发明大王”。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来兰市一个贫苦的农民末庭,自幼富于幻想和爱动脑筋。特别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爱迪生只上过3年小学,而这三年读书生活,还是在淘气中度过的,他被校长误认为是贪玩而被开除出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他的父母最了解儿子的浓厚兴趣,她不认为儿于的兴趣是不务正业。
父母专门在地下室里为爱迪生开设了实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试脸,从而使小爱迪生的发明能力得到了激发。12岁那年。他在火车上卖报,但同时又偷偷地在火车做试脸,差点使列率爆炸了。车长一怒之下,狠狠地抽了他一记耳光。这一耳光爱迪生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后来,耳聋的他又当过长路电报员,续学习和研究。1862发明了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
爱迪生的成就是与父母为他创造的家庭氛围分不开的。只有充分激情的家庭才能锤炼出卓越的人才。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懂得家庭氛围的重要性,不要把家庭变成死板的学校,使孩子整日都是在学校的感觉。
愉快的气氛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父母把笑声带给家庭。
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有位父母说“孩子的爸爸在单位上与同事友好相处,待人谦和,但对孩子却是另一副面孔,不高兴就大发雷霆。”为什么,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感情介入和渗透最深刻的人际关系,爱之深,则求之切。爱与恨两种极端情感在人世间往往是孪生的,对孩子爱得深,也就容易产生恨。再加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没有障碍,语言上没有阀门,父母一不高兴极易信口开河。
要创造和保持和谐的家庭气氛,首先要克服父母情绪上的随心所欲。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儿,喜怒之间,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力求保持一种平和、明朗、乐观的心境和气氛。积极情绪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千万不要把愤怒、怨恨、沉郁等消极情绪传染给家庭和孩子。
1)让幽默为家庭添乐趣
人人都希望家庭的港湾宁静而和谐,而宁静的生活也需要笑声作点缀,和谐的日子也需要诙谐来调剂。幽默中有自嘲、有宽慰、有机智、有纯真,根据不同情况,花样翻新,方式虽不同,效果却同样神奇。比如遇到家人生闷气不妨说句“天气预报可是晴天啊,怎么多云转阴啦”……赶上双休日,全家聚在一起,讲讲故事,说说笑话,既有教育子女的作用,又给家庭平添了不少乐趣。
2)创造自由的家庭环境
心理学研究衰明,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孩子都不希望因自己的行为受到一笑或干扰,而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继续自己的创造活动。
3)让笑声充满整个家庭
“笑一笑,十年少”,“笑一笑,福来到”,笑是联络感情的一种妙用无穷的方法,孩子生活在笑脸盈盈、笑声朗朗的家人之中,心情愉快,易产生进取的激情和向上的力量。
4)打消对子女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以理解,但当子女由于种种因素,某些方面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打骂仅是一种感情发泄,对改变子女的现状无济于事。与其如此徒劳无效,不如降低期望值,让子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己选择前进的道路。心理学认为,人一旦摆脱了外在的过重压力,反而会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内心找力量。
5)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行动
无数事例证明,没有一个孩子是在训斥、干涉和棍棒威胁下成才的。棍棒威吓暂时会起作用,但不会持久。父母把孩子当朋友,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这需要父母有良好的情绪修养,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摆脱亲子感情纠缠的超脱精神。
充满敌意的家庭气氛,过多地干涉、训斥孩子,都是不恰当的。为了孩子,每一个家庭都应当和睦、愉快、幸福、美满。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