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如何亲近古诗?
说实话,把孩子讲着了对于我再简单不过,无非是声音语气气息的控制而已。但真要把孩子讲着了,这对我是莫大的侮辱啊。而且也失去了听故事的意义。于是我就把在家哄闺女睡觉的招儿给大家用上了。每次在故事的末尾加上一首睡前诗。每首诗我会读上5到7遍,每一遍比上一遍声音小一点儿,直到最后似有似无。一周之内,故事不断更新,但故事后面的诗,我是不换的。
当天很多用户就说,这招儿太灵了!孩子听不了几遍就“昏死”过去。一周之后又有不少家长告诉我,孩子居然不知不觉已经把诗背下来了。于是,睡前诗制度就这么保留了下来。这也是后来我们被用户称为“哄睡神器”的原因。
但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睡前诗的看法。
第一,不要别的孩子背下来,就一定要求自己的孩子背下来。不要自己的孩子背下来一首就要求他背下来所有。
每个孩子对某种事物接受程度和速度不同,这并不说明智商的高下。这个年纪,只要他(她)愿意听,不心生逆反,听上几年后,中国传统文化的音韵平仄之美就会跟他(她)一辈子。影响也会持续一生。之后的行文甚至作诗,平仄方面很容易过关,都已经形成语感了。
第二,听诗背诗时是不是一定要解释诗意?
如果是我们成人背诗,不弄懂原意根本背不下来。而13岁以前的孩子就未必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听上一周就会背上一首。尤其是睡前,如果过多的解释,实际上破坏了孩子的入睡流程,这与一开始研发这样的产品的初衷是相悖的。
第三,如果孩子主动问就解释,孩子不问就顺其自然。
这是我一贯的原则。就像孩子在自己游戏探索时,如果请求我们帮助,我们一定会拔刀相助,但如果没有求助,咱得忍住心痒绝不越俎代庖一样。后来我突然发现,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阅读过程中,看不懂的感兴趣的一定要上天入地查他个通通透透,看不懂的不感兴趣的宁可囫囵吞枣睁一眼闭一眼,这并没有阻碍我对知识的吸收,反而保留了我阅读的最大乐趣。
第四,如果孩子问诗意,凯叔愿不愿意解释给他(她)们听?我答:“绝不!”
为什么?因为凯叔不是父母的替代品。我更愿意作为伴随品,帮我们的用户营造一种亲子场景。而孩子们在听故事或者听诗的时候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意义甚至超越故事本身,回答孩子的问题,和孩子温暖对谈这是每一位父母的义务,凯叔不能把这种义务稀释。即使自己不懂,完全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知识探索真理,这事儿不丢人,反而很励志。
第五,当然,我也不会什么都不做。
今后在睡前诗这个图文页,我会用文字的形式把诗意写给粑粑麻麻。如果孩子问,你们就讲给孩子们听。功劳和荣誉是粑粑麻麻滴,吼吼!
最后,收听愉快哈!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