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忍不住想,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我们能够轻易超越我们的父母吗?比如比父母事业更成功,比父母更有钱,比父母生活得更幸福、快乐。这是不是也我们此生最大的挑战之一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一种是父母的特质(包括身材、长相、气质等)会遗传给孩子。另一种扩大一点的解释是,中国是个拼爹的时代,阶级固化严重,我们难以超越自身的阶级,寒门难出贵子。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会有第三种解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巨大和深远,它塑造我们的人格、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模型,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挣脱家庭的烙印,活出跟父母不一样的自己。
我想重点讨论第三种解释,我们能否超越我们的父母?如果能,该如何做才能超越?
先讲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小明是我的一个朋友,30岁的男性,多年来,他的职场发展之路都非常不顺。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私企做销售,刚开始业绩做得很好,底薪+提成就能轻松过万,但挣了钱之后,他不知道该如何更合理地花钱,不是请朋友喝酒吃饭,就是玩游戏买各种装备,或者买最新款的手机、电脑,每个月的收入都被他挥霍一空。
后来,他和朋友一起创业,开了一家做软件的公司,经过快一年的辛苦打拼,公司盈利了,赚了几十万。再后来,有个朋友介绍了一个项目给他,这个项目很大,问题很多,并不是他这样的小公司能够处理的,但是他还是接了下来。
做了几个月,项目无法如期交付,与客户的关系也闹僵了,客户不肯给一分钱,他的公司亏损了二十几万,更糟糕的是,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他的合伙人带着公司的钱跑了,怎么都联系不上,他又变成了穷光蛋一个。
在一次闲聊的过程中,小明问我,我的职业发展怎么这么不顺?我怎么总是挣不到钱呢?我很好奇,便问他,你爸爸能挣到钱吗?他愣了一下,说,我忽然发现我和我爸爸一样。
小明的爸爸年轻时是个泥瓦匠,先是跟着自己的师傅在各个乡镇上盖房子。结婚之后,开始单干,给人砌墙、盖厨房、搞装修,收入还算稳定。当家里经济条件稍好一点,他会去包工程来做,自己带几个建筑工人干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包工程他都不挣钱,除去工人的工资,所剩无几,有的时候大老板还拖欠他工程款,甚至赖账,他不得不自己贴钱给工人,搞得家里经济很窘迫。
多年来,他们家的经济状况总是时好时坏,小明的印象中,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有钱的日子总是很少,而妈妈也总是抱怨家里穷。
故事二
小美,十二岁之前的家庭记忆总是充满了争吵和暴力。她的母亲19岁时经媒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大自己5岁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是小美的父亲。结婚没有多久,小美的父亲开始在外沾花惹草,母亲常常为此与他发生争吵。父亲还喜欢喝酒,每次喝了酒之后,就会无缘无故地指责妻子,甚至动手打人,常常把妻子打得鼻青脸肿。
高考小美考了一个很不错的分数,填志愿时,她不顾母亲的反对,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城市上学。毕业后,她找到了一份薪资高,自己又满意的工作,留在了城市里,并且和大学时的男友小宇结婚了。
婚后,小美和小宇幸福生活了大半年,直到小美把老家的妈妈接来共同生活。妈妈老在小美面前说小宇的不好,说他不讲卫生,生活习惯不好,工作不努力,不会挣钱,不会讲话等。
婚姻的不幸,影响了小美的情绪和工作,她不知道为什么原本幸福的两个人会走到如今这步田地。
小明和小美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但他们身上都背负着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小明为什么职场发展不顺利?为什么一直挣不到钱?如果小明事业顺利,变有钱了,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的家庭长期以来一直经济窘迫,他对成为有钱人会有信心吗?如果他成为了有钱人,是否会有背叛父母的嫌疑?
小美为什么婚姻不幸福,如果她的婚姻很幸福,对于她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她的母亲是一个遭受家暴伤害,婚姻不幸的单亲妈妈,如果她生活着很幸福,是否会觉得对不起母亲呢?
02
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是畅销书作家与学者,也是国际公认的心理治疗大师,他在个人的传记纪录片《欧文·亚隆的心灵疗愈》中说到:“不管他现在多么的成功,自己的作品如何的畅销,他总觉得自己缺少一种成功的根基,他仍然对自己成功中的某些部分感觉虚无缥缈和不安。”
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书中,他写道:“为什么在我生命的最后还要问:‘我表现得怎么样?妈妈?终我一生,我都追求解放和成长。难道我既没有逃脱我的过去,亦未摆脱母亲?”
如果我们的父母贫穷、匮乏,我们有让自己生活富足的根基吗?
如果我们的父母婚姻不幸,我们对自己拥有幸福的婚姻有信心吗?
如果我们的父母是文盲,他们从未肯定和赞美过我们,就算后来我们取得了社会认可的成功,我们会从心里觉得自己足够好吗?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否定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影响。
我们很多人想超越自己的父母,想要取得比父母更高的成就,想要过得比父母更幸福,想要活出不一样的自己,但是却始终无法摆脱家庭的烙印,始终无法荡涤父母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重复着与父母相同的命运,最后成了与父母一模一样的人。
03
有很多人继承了自己父母不幸的人生,他们常常搞砸自己的事业、爱情、婚姻、人际关系。即便一时拥有了美好、成功和幸福,他们也学不会经营和珍惜,总是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折腾,最终导致失去原本可以拥有的幸福。
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拥有一种“我不值得感”“我不配得感”。
有的女性交往了几个男朋友都是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的,甚至容易跟渣男纠缠不清,遭遇渣男的情绪虐待也不选择离开,而面对那些追求自己的优秀男性或好男人,她们会本能的逃避。她们的内心是自卑和不安全的,不相信自己配得上优秀的好男人,也害怕一旦拥有这样的好男人会被其他女人抢走。
前文提到的小明,他之所以事业不顺,赚不到钱,并不是他没有挣钱的能力或者他不喜欢钱,而是从小拮据、窘迫、不稳定的生活一直是他习惯的,这形成了他固有的思维模式,他认为自己配不上,或者不值得拥有更富足的生活,物质丰盛之后所带来的自由和快乐的感觉是他不熟悉的,而不熟悉会让他感到不安全和焦虑。
还有的人每当要获得成功,如考试通过、升职加薪,快要结婚、投资即将升值时却总是功败垂成,无论他们遇到多少好机会,他们都会错失。
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我不值得”的心态:我不值得有这么好的工作,不值得有这么好的爱人,我不值得有这么多的财富……当一个人内在自我价值感匮乏时,就算外界给予他再多的成功与幸福,他也无法hold住。
04
如果父母是失败的(比如事业不行、婚姻不幸等),子女却获得成功,有时这个成功会让子女有内疚感,这个内疚感源于孩子对父母的忠诚。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份强烈的归属的需要,当我跟父母一样,我就属于父母,父母就会接纳我,爱我。当我们比父母过得更好,比如比父母更有钱,更快乐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中会有一份内疚感,仿佛自己背叛了父母,自己是个非常不孝的孩子。
过去不好的事,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一个人的成长,是认识自己,摆脱病态家庭的阴影,解除自己思维中的限制与束缚,活出自由自在的自己的过程。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说: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让他受伤,他甚至会被幸福所伤。
幸福属于勇者和强者,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高,可以驾驭得了幸福,享受得了幸福。幸福也属于拥有一颗自由之心的人,他们敢于走出自己原生家庭的固有模式,去尝试、去冒险、去体验。
超越父母,活出自己,可能是我们很多人一生最大的挑战。
问问你自己,我敢比我的父母更有钱,更成功,更幸福吗?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