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前,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发育课题是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很多妈妈与这位妈妈一样,认为孩子刚出生,什么也不懂,只要保证他吃饱睡好,身体健康就行。谁照料他都可以。
其实并不是这样。孩子世界观形成最关键的时期就是0-3岁,1岁以内的婴儿需要妈妈全心全意的爱和关注。他要依赖于妈妈的照料才能存活。他饿了、尿了、难受了都会感到恐惧,但是他还不会用言语表达,只能用哭声来表达内心的需要。
当孩子哭的时候,如果妈妈及时的把他抱起来,满足他,小婴儿感觉到妈妈怀抱的温暖,喝到温润的乳汁,换到干爽的尿布,他的身体舒服了,心也满满的了,恐惧消失了,他会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闪耀着光芒,妈妈的乳房和怀抱是满足他的一切,这个时候的他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天堂,获得愉悦的体验。妈妈就像孩子的镜子,孩子通过与妈妈的互动看到自我。
慢慢的,孩子与妈妈会有更多的互动,孩子学会与妈妈对视,在对视中表达,妈妈笑了孩子也会跟着笑,妈妈做鬼脸孩子也会做鬼脸,慢慢的,他会用注视、蹬脚、哭、笑等方式向妈妈提出喂食、抱抱、换尿布等要求,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就是孩子为形成依恋关系而付出的努力。在这些互动中,孩子会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自己的生存的需要是能够表达、被看见的。所以良好的依恋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内在的安全感,让孩子拥有自信。
婴幼儿期和父母形成稳定依恋关系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对他人的信任感还是对自身的认识都能得到正确的发展。这样的孩子能够很好地把握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有领导能力,还能不断进行稳定的社会探索活动,他们更独立,思维更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也就是说,和父母形成稳定依恋关系的孩子,其社会适应能力更强。而且越是依恋关系好的孩子,越懂得把握分寸和尺度,因为很多经验告诉他,不管是不是与爸妈在以前,父母对他的爱都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
如果像文章开头那位妈妈那样不断更换抚养人,孩子的依恋关系不断被打破再建立,孩子就会感觉到生存的需要受到威胁,他的内心就会一直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中。
依恋关系不稳定的孩子出现各种行为障碍的几率也比较高。由于内在不确定,所以对妈妈总抱有反抗心理,常常会表现出冲动、被动、依赖性强等特点,有的孩子5、6岁了还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攻击性特别强。有的孩子会整天粘着妈妈,也有的孩子会对父母充满敌意、习惯逃避问题,这样的孩子还容易缺乏自尊,出现敌视他人、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当然除了经常更换抚养人会影响孩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外,如果妈妈没有抚养能力,不能与孩子互动,孩子也无法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比如孩子饿了、哭的时候妈妈置之不理,或是很长时间才反应,小婴儿就会体验到灭绝的恐惧,弱小无助的他是没有预期和延迟满足的能力的,他会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处处是危险。他感觉到自己四分五裂,要散架了。他的世界变成了地狱。这样的状态如果只是一两次,孩子的心灵也会马上被修复,但如果妈妈一直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大多数的需要都没有被看到,孩子就会出现偏执分裂,偏执的认为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极端状态。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依恋关系存在的问题会伴其一生。因此,开始形成依恋关系的头三年非常重要,妈妈必须尽全力保证关系的稳定。毫不过分的说,前三年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 ◆ ◆ ◆ ◆
妈妈的幸福生活是提高依恋程度的保障
正常情况下,父母都在孩子身边、父母关系稳定、家庭生活和睦,更有利于依恋关系的形成。而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又是妈妈,因为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与妈妈建立了深厚的联结,出生后,孩子一时间还不懂得你和我的差别,他们依然觉得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认为自己的需要就是妈妈的需要。因此,妈妈的抚养态度直接决定了依恋关系的程度和品质。
如果妈妈能经常地,长时间地陪伴孩子,对孩子的依恋行为做出积极的反应。孩子哭了要立刻跑过去;孩子望着自己的时候,要用关爱的目光注视他。与孩子亲密互动,孩子的内在安全感就会更强。
妈妈的抚养行为会受到自身身心健康状态、夫妻关系满意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妈妈需要自身的生活状态幸福稳定,才能为孩子的幸福付出更多。妈妈如果总是感到委屈、忧郁,就不可能和孩子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
有些妈妈生完孩子后会有严重的产后抑郁,如果妈妈没有抚养能力,那么爸爸或者其他主要抚养人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保证和孩子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