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宝妈一直在纠结宝宝需要补什么,什么时候补,这里熊妈特别做了一个关于营养补充剂的冷知识补充,今天我们认识到的就是宝宝最早能够补充也是需要长时间补充的一种营养元素维生素D3。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被看作是一种作用于钙、磷代谢的激素前体,它与阳光有密切关系,所以又叫“阳光维生素”。维生素D是一族A、B、C、D环结构相同,但侧链不同的一类复合物的总称,A、B、C、D环的结构来源于类固醇的环戊氢烯菲环结构,目前已知的维生素D至少有10种,但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 维生素D2是紫外线照射植物中的麦角固醇产生,在自然界存在较少。维生素D3则由大多数高级动物的表皮和真皮内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波长265~228nm)照射转变而成。维生素D3是维生素D中生物代谢率最高的一种活性形式。在后文中提到的维生素D主要指维生素D3。 维生素D3(胆钙化醇)主要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人体的皮肤含有一种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后,就变成了维生素D3。所以,如果孩子能充分接受阳光直射皮肤4-6小时以上的话,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3,就基本上能满足。但是紫外线照射带来的皮肤癌上升、空气的污染、各地天气变化等问题的影响下,各国人群接受日照的时间都在减少,并且很多国家明确规定要限制接受日照的时间,因此全世界范围内维生素D均呈现广泛缺乏的现象。另外,维生素D3还可来自动物性食物,如肝类,尤其是由海产类的鱼肝中提炼的鱼肝油。维生素D3除存在于少数动物性食物之外,主要是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而7-脱氢胆醇则是由胆固醇转变生成的,所以有人叫它太阳维生素。 D3的发现 1936年,人们从鳕鱼中发现了维生素D3。以后发现了维生素D3的生理功能是促进肠道钙吸收,诱导骨质钙磷沉着和防止佝偻病。 维生素D3以海鱼肝脏含量最为丰富,如每100克鳕鱼、比目鱼及剑鱼肝中分别含维生素D3200~750微克、500~10000微克、25000微克。其他如鲱鱼、鲑鱼、沙丁钽及鲳鲸等含有少量;禽畜肝脏、蛋类和奶类也是含有少量,每100克含量在100微克以下。在一般情况下,单靠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3是不容易的。 中国部分居民血液中的25-(OH)D3水平检测发现,约60%以上的居民为缺乏,只有约6%的人群达到优秀水平。其中,最易缺乏,并因为缺乏容易出现疾病的人群包括:孕妇、婴幼儿、老年人。这主要与这三类人群接受日照时间都相对较少有关。 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见表1 表1 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RNI)单位IU/d 年龄(岁) RNI 年龄(岁) RNI 0~10 400 孕妇 400 11~49 200 乳母 400 50~ 400 世界各国对维生素D 需要量指导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08年3月): 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胞胎: 2周后800IU/d,三个月后400IU/d 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 2周-2岁,400 IU/d 配方奶喂养儿: 如果奶量少于500ml,补充200 IU/d 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孕妇: 400-1000 IU/d,同时监测25-(OH) D3浓度。 美国儿科学会临床指南(2008年11月): 与中国相比,提前和延长了补充维生素D 的年龄段, 孕妇(妊娠后期)、乳母,不管什么季节都需要补充维生素D 400-1000 IU/d 国际前沿: 在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发达国家的各类医学文献中,对各个人群的维生素D 推荐剂量, 均高于中国的推荐剂量,综合下来如下表:单位IU/d 年龄(岁) 推荐摄入量 0~19 400-1000 20~50 400-1000 51~69 1000-2000 70~ 1000-2000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