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就越聪明
但是,大多数家长对这一秘诀都抱怀疑态度。原因是太简单,且不费什么力气。既然如此,则会办法能好到哪里去呢?特利里斯劝告家长,不管多么忙碌也要抽空给孩子朗读,因为那是除搂抱以外父母能给子女的最好东西。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论点:阅读已成为今日生活钟最重要的社会元素。你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就越聪明;你越聪明,将来就赚钱越多;你赚钱越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就会越好。所以如果你能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你不但是造福于他,也会惠及他的下一代。
特利里斯努力推广朗读,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喜欢朗读,而是因为他曾从朗读中得益不浅。
他为两个孩子朗读的书本数量,几乎有孩子吃饭的次数那么多。他说:“我小时候,爸爸常常读给我听。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也领略到我童年时有过的美好感觉。”
特利里斯成长于经济大萧条的40年代,那时他家里的生活虽然和拮据,但他的爸爸却一直订阅着几份杂志和两份日报,并几乎一天不隔地为他朗读一些文章,这些为特利里斯日后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利里斯以大量的研究数据证明,孩子听父母念书所听到的字词,能帮助他们学习新词语。他曾以洛德达尔所写的故事《巨鲨》中第一段作为例子:“两条鲨鱼趴在水里,只有头部露出水面。其中一条硕大无比,另一条则没有那么大。”假设孩子不懂“硕大无比”的意思,如果想使孩子比较容易明白,是让他从识字卡上认识这四个字,还是从故事情节里听到这句成语更易让孩子接受呢?其实,孩子如果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语,他怎么能够念得出来呢?
高声朗读,是父母表达对孩子的爱语
特利里斯主张尽早开始朗读故事给孩子听。“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跟孩子说话的?就是他出生那天嘛、孩子如果已长大到能听明白你说的话时,就应该也能听明白你读给他听的东西。”
马克托马斯夫妇的女儿刚出生,夫妇俩就收到了特利里斯的畅销著作《阅读》。他们希望促进女儿的智力发育还另有特别原因:女儿天生是个白痴。
马克夫妇每天为女儿念10页书,女儿出生几个月后接受了一次手术,马克夫妇就把故事录在音带上,请护士为她播放。
马克夫妇的“为孩子朗读”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女儿5岁时,已经能够自己阅读。如今她在马萨诸塞州一家正规小学就读,她酷爱读书,其识字之多被老师形容为“不可思议”。
研究人员认为,高声朗读是父母对孩子表达的爱语。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把朗读看出是一种安宁和安全的声音。
美国总统布什的母亲也极力鼓舞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她说:“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一起读书,有时我也让他们读给我听。我的一些孩子直到很大后,还保持着与我共同读书的习惯。当他们放假或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会轮流地读一本名著。有时,还会就精彩的部分进行讨论。
除了教孩子阅读外,布什夫人还用许多方法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为喜欢的作者过生日、将阅读化为戏剧表演等。每隔一段时间,全家就会选一个小孩最爱的作家,在他生日的那天,家长可以仿照书中描述的特殊事物,和孩子一起为作家庆祝生日。或者是全家人一起阅读一本书,每一个人选一个角色,把故事化为戏剧,全家人一起演戏。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布什夫人常常在固定的时间送书给孩子,每个月的某一天,悄悄地把书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在孩子生日时送一套书;家庭旅游时,让孩子带一本心爱的书同行;外出用餐时,也可以带一两本书,让孩子有书可翻。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给孩子念书,教孩子阅读不仅仅在于训练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另一重要方面是,他们的性情和志趣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同孩子一起看书,还可以调节家庭气氛,使孩子充分地感受母爱。
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就越好。而有些父母认为,婴幼儿的理解能力低,给他们念书似乎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当婴幼儿瞪着眼睛听你念书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和理解能力正在悄悄地发展着。美国伊诺斯大学的研究者德多金教授对205名具有较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儿童在学龄前就已经具备了相对独立的阅读能力,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从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使他们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不管你的孩子是婴儿或是高中生,全家人一起朗读是绝对不可少的,而且每个人都要轮流朗读。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兰度文学名著给学生听,正如圣经故事中的祭司兰度摩西的律法书整整6个小时给以色列百姓听一般。有声朗读有意想不到的良效,你可以每个晚上尽量都这么做,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容易坚持的习惯,只要选择的书是你和孩子都喜欢的。
当你的孩子开始学习阅读之时,可以让他每天读一点给你听听。他将学会更加流畅和富有感情地朗读,他将会更好地理解他所阅读的东西,他也可以将他的阅读效果与奖励做出某种联系,每当孩子读完一段之后,他将具有一种收获的喜悦。鼓励孩子每天看黑板公报、故事专栏、海报、小册子、路标、商店里商品上的说明书、衣服上的洗涤方法指导,烹调书中所讲的某一道菜的做法。总的来说,留意他们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东西。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