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说来,须着重培育和强化下面这五个重要因素:
但凡智力超常的少年,生理发育都比较超前,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酷爱读书,读书就是他们的生命的一部分。北宋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四处借书供他抄书,通过自学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他曾说:“立身以学习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因此,一个厌学的人,不爱书、不爱读书和不会读书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
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的毕业生刘维宁,是初三考取大学的,大三考取留美研究生。他是七八十年代“天才少年”之一,是加拿大国家宇航局唯一的五级(最高级)科学家,现在被聘请为中国“千人计划”专家,主持由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与欧洲航天局共同发射的“夸父卫星”项目。
他自识字后,就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雷打不动,而且是跨学科的广泛阅读。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或学校外,都会读书。”
刘维宁在大学期间,基本上不听课,即使人在课堂上,也是心不在焉。每学期教科书和教材发下来以后,他快速地自学一遍,然后就是广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刊,以积累和构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张舜徽教授,一天校门未进过,完全通过自学成为公认淹贯博通的一代通儒。
大量实例证明,充其量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都已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可是,迄今自学仍然不能在大学普遍推广,原因在于学习者有依赖思想、意志薄弱、迷信教师。
同时,现在僵化的课堂考核管理制度,也不利于大学生进行自学。面对大数据时代,在线学习使得获取教育信息更便捷,为无师自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也该从玩“知识游戏”向玩“思维游戏”转变了。
加强记忆力不等于死记硬背。世界绝对没有记忆力迟钝的学术大师。例如学术大师陈寅恪,他留学东西洋12年没有去拿一个学位,而是博览群书,掌握了中外12种语言。晚年他双目失明后,完全凭口授整理出版了《再生缘》和《柳如是别转》,总共120万字,甚至连注释也是由他口授的。
他的记忆力被称为“妖孽”式的记忆力。美籍华人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感慨地说:“要以全中国人的记忆力来挑战陈寅恪。”记忆力与天资有关,但主要还是后天培养的,就如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所说:记忆力就如肌肉,越练越强。”
我原本是一个理科至上主义者,30岁前没有读过一本小说,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但是,到了不惑之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才不得不恶补人文社科知识,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诺贝尔奖在今天无疑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我们都知道诺贝尔是19世纪集科学家与资本家于一身的人,却鲜有人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家、诗人和精通5种文字的翻译家。化学家罗·霍夫曼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热爱诗歌的他,还在自己《化学畅想》一书中,把科学典故融入诗歌,把文学的美与科学的美巧妙结合起来……这类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因此,无论是学校、家长或是在读的大学生们,都不要太在意专业的选择,走出专业化教育的误区,打好厚实的文理知识基本功。
悟性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开启智慧的根本途径。
什么是悟性?一种感悟的思维能力也。例如,9岁的高斯,利用等差级数瞬间就算出了1+2+3+4+5+……100垒加数值为101x50=5050,这就是悟性;7岁曹冲脱口说出秤象的办法,震惊了满朝文武大臣,也是悟性;7岁司马光破缸放水救童伴还是悟性;目不识丁的僧人慧能,悟出一副偈语从众僧中胜出,成为五祖弘忍衣钵的传承人,并创立了佛教顿悟学派,这些都是他的大智慧表现。
其实,学生们学习优劣的区别,也不在于分数之高低,而在于悟性之有无。悟性与知识多寡无关,与学历、学位无关。一个人无学历而有悟性,能够更有效地获取有用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反之,有学历甚至高学位而没有悟性者,是绝对不能成为杰出人才的。
每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潜在的悟性,需要开启方能够显现出来,但僵化的教育制度,把大多数人的悟性给窒息了。那么,怎么开启悟性呢?
古人曰:学必悟,悟而生慧。学习的本质是悟道,悟通天下,悟得智慧。所谓悟道就是获取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智慧。
悟性重在悟,它是在无功利、无压力、无恐惧的心境下,通过自学、自问、自疑、自答、自赏、自娱等一连串的顿悟过程而获得的。因此,无论是“天才少年”或是适龄青年,无论是大学生或是没有机会读大学的人,只要具备了上面五个方面的素质,都是能够成为杰出人才的!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