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岁后,宝宝的“本事”越来越多,当然,有好的,亦有坏的。这段时间,很多孩子会增加一个坏|习惯,那就是挥着自己的手掌,打人。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包括邻里小朋友,都没有逃脱过他的“魔掌”。
为什么会这样?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儿童暴力倾向”?
首先,请家长冷静,这事儿和“暴力倾向”没关系。那么,为什么宝宝要“打人”呢?孩子也和大人同样,不会平白无故的发脾气,所以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不得不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一是着急表达。1岁的孩子想表达得越来越多,但语言的发育还远远没跟上思维,所以有时候想“动口”而变成了“动手”,来宣泄自己的紧张、兴奋或是不满。二是自我保护。可能是小朋友抢了他(她)的玩具,或者有小朋友碰到了他(她),她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
那么,父母该如何处理?
1,毫不犹豫地说“NO”!”
这个问题分三步走。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一旦出现孩子打人的情况,父母都必须当场阻止,“打人是不对的”,并且告诉孩子打人是有反作用力的“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会受伤的。”之外,告诉孩子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你可以告诉妈妈”“你也可以抱抱你的玩具熊”。
2,告诉孩子如何才是“YES”!
既然这是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不止一次地遇到,所以,在制止了“战争”之后,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如果孩子因为不高兴而起,可以说,“下次宝宝生气的时候告诉妈妈,我们一起去外面玩,宝宝就不生气啦”!如果孩子因为与伙伴争执而起,可以告诉孩子解决途径“大家轮流玩玩具多好呀,下次你拿咱们的小熊和冰冰换小火车玩”。如果孩子是因为着急表达什么而动手,告诉孩子“宝宝别急,下次想要哪个东西可以指给妈妈看啊”!总之,一句话,告诉孩子下次如何“温柔”地解决问题。
3,切记切记,孩子“动手”了,家长别跟着起哄!
这是一个必须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的问题!因为在“6+1”的模式中,许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把孩子“动手”看成很好玩的一件事情,甚至老人会和说“来,宝宝,打爷爷一下”“哎呀,宝宝打得真舒服”……这样的局面一旦形成,孩子会从中得出一个结论:打人是很好玩的事情,你看,大人多开心。错误的意识一旦形成,日后的改正必然要走更多弯路。当然,那种在一些人心里根深蒂固的“谁打你了,你就打回去”的理论更是要不得。
宝宝的成长之路,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爸妈们也不要过于担心,只要给宝宝正确的引导,每个宝宝都会成为人见人爱的样子。同时,从小的营养补给也必不可少,选择达到欧盟推荐DHA水平的美赞臣铂睿奶粉,为宝宝的机灵加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