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有几件事情备受热议:
在上海,一个未满12周岁的儿童骑着共享单车被大客车碾压,最终不幸离世;
在南京,一个横穿铁轨的旅客被活活夹死在动车和月台的缝隙中,家属喊冤;
在无锡,一个孩子独自在烤鱼店乱跑,撞翻鱼锅被严重烫伤,家长索赔39万;
我们好像忘了,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作“规则”,它是用来保护生命的最终防线。
事实上,在每一个极端的悲剧之前,都曾有过无数次侥幸逃脱的窃喜。
挤地铁时,在鸣笛声响最后一刻冲进地铁的人,踏进车厢的刹那,一边拍着胸脯,一边长吁了一口气:“哈,好险!”
在动物园被老虎咬死的逃票男子,如果幸运跨越虎山而入园,他会哈哈大笑着拍拍身上的尘土:“哈,好险!”
是的,如果这个在南京动车站横穿铁轨的男子最终爬上了站台,他也会在月台上拍着胸脯喘气:“哈,好险!”
然而,命运没有留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规则是什么?规则是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无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一句朴实又简单的“听话”。然而,每一个给孩子的教导,都需要家长身体力行来佐证。
我们告诫孩子“遵守规则”,但在一些小便宜面前,往往自己最先忘记。超过了免票身高线:“你稍微缩一缩。”;在限制身高的游戏设备前,又变成了:“你偷偷踮一踮!”。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设置身高线?因为任何一个规则制定的初衷,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安全啊!
用制度和规则来管理约束中国人很难奏效,中国人永远要变通,永远要找制度以外的路子。世界上没有一个迪士尼乐园像上海迪士尼这样,是以身高来区分儿童票或免票的。其他迪士尼乐园都是以孩子的年龄来划分免票与否,甚至不会有人来看孩子的任何证明,一切全凭自觉。
在一些精明的大人看来,自己这是在教会孩子“生存技巧”,是最好的人生经验。然而这些“技巧”很可能在某个时刻,被没有侥幸而过的命运急急刹了车,永远地停止……
守规则,才是世界上最通畅的路。
规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无奈还有很多家长觉得这种呼吁是小题大做。有些家长对“规则”这件事似乎存在着某种神奇的误解。
误解一
不守规矩是偶尔 社会应该多宽容
孩子偶尔顽皮不及时纠正,那么他下次还会这样。今天管了明天又不管,孩子只会觉得混乱,不会在心里尊重规则。一个孩子的行为,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社会可以包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但不应该包容一个明知孩子有错,还放任不管的父母。
误解二
孩子小,没关系 长大自然就好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规矩也不是一天就能教好的。没有规矩的小孩,一定会长成一个没有规矩的大人。时间能改变的,只是他的破坏力,和孩子所“熊”的程度。等孩子长大就会好,这是某些家长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误解三
家长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慢慢能学会
“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是人的天性,让孩子守规矩,是要让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让孩子跟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作斗争。当然,这场斗争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给孩子立规矩,教孩子守规则,是一个漫长而不易的过程。
误解四
守规则就是要绝对的是非分明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三分法,在我们的思维中,除了是和非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变通法。我们并不是是非不明,只是中庸态度下的是非难明。遵守规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教养,更是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规则意识要从小培养。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这样做:
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
总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规则制定方面,父母确实是影响最大的。家里的规矩,社会的规则,都需要父母教给孩子,带领他们去遵守。要求孩子收拾好自己的东西,那么家长也应该要做到,否则又如何能够说服孩子呢?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最忌讳的是想到什么是什么,今天这一套,明天那一套,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该遵守哪一套。还有一些家庭的人员结构比较复杂,奶奶爷爷一套标准,外公外婆一套标准,爸爸妈妈又是一套标准,各方混战互相较劲。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根本无法建立规则意识,严格遵守规则。
家长需要清晰明白地告诉孩子,需要做到什么遵守什么。家庭规则一旦建立,就不能轻易打破。一旦规则被打破,孩子就会明白,这规则是可以被改变的,他们可能会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机会来打破他们所不愿意遵守的规则,直到父母无法招架。如果规则确实到了需要更改的时候,认真地跟孩子说,告诉他规则为什么要改,要改成什么样,一起商量新的规则。
教孩子认识规则
到公共场合,花一点时间教孩子看警示标志,花一点时间跟他们解释各种规则,并带着孩子严格遵守各种规则。
再也没有什么比规则更冷冰冰、硬邦邦、毫无人情。你不遵守它,它比老虎更可怕,当你遵守它,它就是你最坚实的盔甲和最温暖的保障。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