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离焦虑症?
宝宝6个月之前以为东西只要看不见了就消失了,慢慢她才开始明白,原来东西即使看不见了,还是存在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认知发展里程碑,叫“事物永久存在性”(obxject Permanence)。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会开始出现“分离焦虑症”,这是因为宝宝开始明白了,妈妈不见了,但她还是存在的,她希望妈妈立刻出现,自然就会大哭。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现分离焦虑症是宝宝认知进步的表现。
建立一个告别形式
第一点最关键,千万千万不要溜走,相反要花时间和宝宝建立一个告别形式。很多妈妈会给我留言说,每次自己一去上班孩子就大哭,于是长辈就会让她偷偷溜走。这是千万要不得的,这也许短期有用,孩子暂时不哭了。但等孩子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后,下次就会更黏着妈妈,更不让妈妈走,因为她知道现在不黏着,妈妈就会突然不见的。因此,建立一个说再见的形式特别重要。
1岁半以后的孩子基本上有点“小大人”的感觉了,在告别形式里给予孩子一些责任,他们就会更加容易接受“妈妈要离开”这个事实。比如,小D爸爸每次上班去时,我就会陪着小D送到门口,老公和小D说再见,并且会和小D说,你能帮爸爸照顾好妈妈吗?并和小D击掌。一开始小D还是会哭,会难过,但每次坚持这么做,慢慢随着她长大了,她似乎明白了原来爸爸给了她这么大的一个责任,顿时非常有主人翁精神,现在经常非常豪爽地和老公击掌,还比划出一个ok的手势,好像我真的要靠她罩着似的^_^
而比如每个周末,老公带娃我要出门一会时,老公也会带着小D送我到门口,我和小D亲亲说再见,同时我会和小D说,你能帮妈妈关门吗?也是一个小小的任务,但同样也让小D觉得自己身负重任,就会更加容易让她面对分离这件事。
明确告知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
小D现在是上午去幼儿园半天,大概三个半小时,但对于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三个半小时”是个太抽象的概念了。所以我了解了她幼儿园的时间安排后,每次就会和她说,“等小D吃完了零食,妈妈就会来接小D了。”这样一个具体的安排会让孩子更有盼头,也就更能接受。对于职场妈妈也是一样的,不要简单说,“到晚上六点半,妈妈就回来了”,可以具体到“洗完澡后,妈妈就回来了。”
同时,妈妈一定要准时。像我答应小D“等你吃完零食,妈妈就回来”,我每次都是提前在幼儿园门口等着的。宁可我等她,而不是让她等我,这样就会让她明白,妈妈说话是算数的,这也就是不断地在给她吃定心丸,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觉得难得晚一次没关系的,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本来就有“不安全感”,即使一次的打破承诺,都会让他们出现反复。
平时编成小故事多讲
小D去幼儿园的前一个月开始,我就买了校车模型,买了小房子积木来模拟学校,每天和她玩这些玩具时,我就会时不时穿插着讲故事,下面这个就是我自己编的故事,着重强调,妈妈和她道别,妈妈一定会回来这件事。
小D明天要去上学了,我们一起坐校车,滴滴~校车就开到了学校,我们一起下车,你就会看见Judy老师。妈妈就会和小D说,再见,小D(做挥手状),小D也会和妈妈说,再见,妈妈!
可是小D很舍不得妈妈,不想让妈妈走,这时小D就对自己说,没关系,妈妈会回来的。我会和老师同学玩,等我吃完零食,妈妈就回来了。等小D吃完零食,妈妈果然就回来了。妈妈看到小D,就给小D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小D,妈妈离开后永远会回来的!
故事怎么讲其实大家都可以改编,但里面有些道别的话语尽量保持一致,也就是等到真要和孩子道别时,也是这样反复强调这些话语。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