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不能够或者不会去表达一些东西的时候,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够迅速的表达出来,最好还带着所谓的“成人范儿”。比如:一个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躲到父母身后,父母总是会把孩子从身后拎出来,强迫孩子来打个招呼,还会说“这孩子内向,胆小不会打招呼”,等到朋友走后,父母还会对孩子说:“以后见到人要打招呼,你看某某表现的都比你好,不打招呼多不礼貌啊”。一定要孩子懵懵懂懂的点头答应后,父母才满意的放过孩子。
爸爸妈妈的初衷总是好的,总是希望孩子有很好的环境适应力,有顺畅的表达能力,但是我们经常忽略了孩子现阶段的能力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发自内心的表达,而不是强迫孩子来表演出大人乐于见到的一面。如何来鼓励孩子正确的表达呢?
建立孩子的自信
我们刚才谈到的例子中,孩子没有向不熟悉的人打招呼,爸爸妈妈就说孩子较为”内向胆小“,这就给孩子贴了一个内向胆小的标签。孩子会觉得“我就是内向胆小,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肯定还是这样的”。这样的说法不但会降低孩子在以后类似情况的主动表达,还会让孩子认为这种行为是他/她做不到的,从而降低了孩子的自信心。爸爸妈妈不妨换一种方式来替孩子表达:“我觉得他/她还没有准备好,今天的招呼我来替他/她打,下一次我们看他/她的表现。”这样没有给孩子贴一个“内向胆小”的标签,也给了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她能够表达。
尊重孩子的发展
每个孩子在同一阶段的能力发展是不一样的,无论孩子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有一项原则是肯定的,我们不能揠苗助长,不能让一个还没学会走路的孩子去学习如何的奔跑。当孩子出现了不愿意表达的情况,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过于焦虑,要相信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挫折,都会让孩子成长的更好而不会击垮孩子。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她准备好,选择自己合适的方式来进行言语表达和情感表达。
创造环境
我们不能逼迫孩子去做表达,不是说孩子不表达就一定是不好的,或者毫不关心孩子的表达能力。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表达环境,在学龄前期孩子一些表达方式主要是靠模仿学习得来的,通过孩子对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小朋友表达方式的观察学习,会让孩子有更多表达经验。最重要的,要给孩子练习的机会,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外部的人和事。这样会提升孩子在陌生环境下的表达能力。也可以给孩子锻炼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表达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可以不要求孩子的表达力有多强,但是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表达,并且没有批评。
(来源于网络)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