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的源头—关键期
要说清敏感期的概念,让我们从源头——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这一概念讲起。
最初关键期概念是在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欧洲生态学家罗伦斯和同事发现,一些鸟类的宝宝或者鹅宝宝在出生的时候会跟随母亲,确保它们能得到照顾和保护,增加自己的存活率。这种行为叫imprinting(印刻)。从实验室保温箱里孵出来的鹅宝宝没有看到妈妈,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移动物体是罗伦斯,于是就把罗伦斯当成妈妈,到处跟随罗伦斯。
Lorenz 与鹅宝宝
罗伦斯说,孵出来的13~16个小时是这些鹅宝宝形成这种依恋的关键期。“这里关键期的意思是,在动物发展过程的某个时间段,对于某一种能力,它们首先已经在生理上具备条件,同时此时对来自环境的刺激也最敏感,如果得到了这种刺激,就会产生正常的发育,而如果错过了就很难弥补,这段时期就是关键期。”
人类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关键期。比如,人类的胚胎在母体内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表发育,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发育,就会受到不可逆的影响。
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的一些孕妇吃过一种止孕吐的药,后来发现吃了这种药的妈妈生下来的宝宝四肢发育不健全,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出生缺陷。这就是因为药物的作用,让胚胎在发育的关键期受到影响,错过了就无法弥补了。
尽管如此,在长期的研究中,发展心理学领域认为用关键期来解释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关键期说的是「要么发展」或者「要么不发展,无法弥补」,这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
发展心理学中的「敏感期」
发展心理学提出一个更为灵活的概念——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的定义是:在这一段时期内,某些方面能够以最优发展的方式发生,而且这个时候环境对个体这一方面发展的影响最有效,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可能发展不能达到最佳,或者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不能达到最有效效果。
这便是在发展心理学中的敏感期,必须承认,当孩子处于某一方面的敏感期时,如果外界给孩子提供了合适的发展环境和刺激,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是家长们担心错过了孩子发展敏感期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科学解读敏感期的概念。
1敏感期不像关键期这么极端,虽然错过了可能不能达到最佳,但并不意味着「要么发展,要么无法弥补」。
我们以宝宝学说话为例:研究表明,母语的习得是有敏感期。要想学会语言,孩子必须生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因为他们在人生最早的几年对语言的输入很敏感。但这并不表明错过了人生的头三年,孩子就永远无法学会说话。
即使孩子在婴儿时被剥夺了语言环境,到六七岁时才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依然能够学会语言。只是7岁之后,不能习得语言的概率才会逐渐增加。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母语习得的敏感期非常长。
试想,一个生活在正常环境里的宝宝,只要获得足够的语言刺激,错过语言敏感期的可能性是相当微小的。只有像狼孩那样,完全与人类社会隔绝才会有可能无法弥补。这和上面讲到的药物作用一样,是非常极端的情况。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大家理解了敏感期的本来含义,再来看这条旧闻:“2013年,某地一幼儿园为孩子们举行集体婚礼,质疑声不断,园长在接受采访时说,5~6岁的孩子进入了婚姻敏感期。”
大家说说,这位园长说的对不对?究竟有没有婚姻敏感期呢?
如果按照敏感期的定义,孩子在婚姻敏感期内将获得对婚姻的最佳理解,而此时外界对他们输入婚姻的概念能起到最佳发展作用,过了这段时间,他们将不能获得对婚姻的最佳理解。这说得通吗?恋爱婚姻发展观怎么可能只在5~6岁的时候发展,而过了这个阶段就不能很好理解婚恋了呢?
关于孩子学习窗口究竟有多宽,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可能会有更好的认识↓↓。
大脑不同区域的髓鞘化速度不一样,所以学习窗是指特定类型的学习最佳的发展时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窗从来不会完全关闭,或者在早期会丢失任何认知能力。成人可以参与任何类型的学习。
对于敏感期,不要太敏感!
我收到过这样一个咨询:我家宝宝现在3岁2个月了,她真的对画画特别感兴趣,没事就拿笔到处涂涂画画,这应该就是到了画画敏感期吧?我是不是该有意识地引导呢?
父母能够观察到孩子在某一时期的兴趣并加以引导,这是一件好事,不过宝宝是不是进入了某个敏感期,我们就要仔细分析了。
儿童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为人父母应该了解和尊重这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但是,无需套用敏感期去解释这些表现。
爱画画≠进入画画敏感期
孩子爱画画并不等于说孩子进入了画画敏感期。因为孩子的发展特点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只关心表现出来的行为,并冠以「xx敏感期」,可能会让我们忽视背后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让我们焦虑。我们用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为例来解释。
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表↓↓:
这是大致的发展时间表,大部分婴幼儿都是这么发展的,这就是共性。
不过,孩子的发展既有共同性,也有个体差异性。在发展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兴趣却不一样。有的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对画画开始感兴趣,喜欢涂鸦;有些孩子对画画不感兴趣,不过他们喜欢玩汽车,搭积木等等。
所以如果妈妈观察到孩子在某段时间对画画感兴趣,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进入了画画敏感期,而是这些孩子在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人兴趣。
而那些在 3~4 岁对画画不感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就错过画画敏感期了呢?当然不是,因为根本没有画画敏感期,也没有证据说3~4岁是学画画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就永远不能发展。相反,有很多画家都是很晚才开始学绘画。
对画画不感兴趣的孩子,他们的精细动作也一样发展,他们也许通过其他方式和其他兴趣,比如喜欢玩汽车,搭积木,玩橡皮泥,做手工,这同样是基于精细动作的发展基础上,来运用和锻炼手的能力。
所以说,他们的发展规律是有共性的,但是个人兴趣却是千差万别。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对某些所谓的敏感期的焦虑,越焦虑越强迫孩子去做,反而让孩子产生反感。
(来源于网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