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我们今天的换牙主题之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
菲娜妈妈家乡有一个迷信习俗,说的是小孩子牙齿自然脱落后要丢到不同地方。下排牙齿脱落要丢到屋顶等高处,意味着牙齿会往上长;而上排牙齿要丢到地上(如果丢进垃圾桶需要用纸巾包好),意味着会往下长。不过后来我发现,怎么丢掉都一样,反正牙齿终究会长。
宝宝换牙在大人眼中是最平常的事情,甚至面对宝宝的恐慌也表现得不以为然。有时候牙齿有出了问题,家长也会等他长大后才进行“修理”,但这已为时过晚。所以有好多成人的牙齿是歪了、斜了或是咬合不整齐,各种毛病应有尽有。
宝宝的换牙阶段
宝宝换牙时间在6-12岁左右,一次是乳牙脱落,另一次是恒牙脱落。
其中,多数宝宝的乳牙有20只,在宝宝5-6个月左右开始长出,最晚不过4岁就会停止生长,之后才会发生一系列脱落情况。而恒牙有28只,在宝宝5-6岁左右长出,12岁左右就会长齐。
牙齿数量还得额外多算4只——智齿,因人而异的生长情况,0-4只不等。每位小宝宝换牙都有一定规律,有那么一丢丢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意思,牙齿会按照“左右对称,先下后上”的原则脱落并生长。
1换牙尊重自然脱落。
乳牙与恒牙长到一定程度会自行脱落,家长不必因为一开始松动了就直接带孩子去拔牙,很容易损害牙龈,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恐慌。如果牙齿已经松到舌头可以撩开的地步但又迟迟不脱落,家长就可带孩子寻求牙医帮助,最好别在家里盲目帮孩子手动拔牙。
菲娜楼上邻居的孩子就被父母手动拔牙过,酸痛了大半个月,最后还是找了牙医寻求药物治疗。
2进食硬质食物且多补钙。
有些家长会在孩子牙齿脱落时期喂养很多流食,但这种方法菲娜妈妈要认真告诉你绝对不可取。喂养流食并非错误,但相对于有硬质的食物,流食做不到营养均衡,也无法给予牙齿一定摩擦力让脱落速度增快。有些孩子在换牙期间总是觉得牙痒痒,喜欢咬东西,有硬度的食物有利于刺激乳牙脱落,腾出空间后才能长出漂亮的恒牙。
另外,宝宝换牙期间身体的钙质很容易流失,因此家长要多关注宝宝的饮食情况。类似牛奶,芝士,豆腐,木耳等食物都可以让孩子多吃一点,缺啥补啥,做得到及时才能让牙齿发育更完美。
3换牙期间勤清洁。
每天刷牙1-2次,睡前不刷牙时则需用儿童漱口水或盐水进行漱口,以冲洗部分细菌与潜藏在牙齿缝内的残留食物。尤其在6岁长出第一颗恒磨牙时,新牙齿钙不足,每天清洁有助于减缓牙齿龋坏的速度。
菲娜妈妈在这里普及一下恒磨牙的作用:恒磨牙对整个口腔的牙齿有定位和定高的作用,并且影响了儿童颌骨和面部的发育。宝宝长大后脸上是否有漂亮的额骨线段,就看家长们有没有好好注意了哦。
4换牙期间拒绝不良习惯。
换牙期间宝宝们因为牙龈牙齿发痒而喜欢各种咬,咬铅笔、咬手指头、咬各种玩具,甚至会在吃饭的时候认真地咬没肉的骨头。家长们要及时制止宝宝们的同类行为,一来是外部细菌可能会感染脆弱牙龈,二是随意咬合非食物类的硬质物品会改变牙齿的生长方向,容易造成龅牙、排列错乱或牙齿斜倾等等“违规生长”的后果。
5-6个月的小宝宝还在哺乳期,乳牙开始长出后,妈妈们可以用白开水给小宝宝漱口,也可以用纱布蘸上温开水或淡盐开水给宝宝清洁口腔,这样可以预防口腔炎症。
换牙期间牙齿特别松软脆弱,这时候家长最不能省钱节俭地买最便宜、质量最没有保障的洗漱工具。牙刷毛一定要很软很细,且牙膏要有一定的清洁作用但不要带有太多口味,选择最原始的薄荷即可。
此外,菲娜妈妈建议各位家长,在牙齿脱落期间由妈妈帮宝宝清理口腔最安全,且不需用牙膏,利用温盐水洗漱就好。宝宝萌出第一颗牙后,妈妈可以用纱布蘸水擦牙床。同时,可选用套在手指上的指套牙刷来为小宝宝刷牙,这样不仅能洁齿,而且还能轻轻按摩牙龈。
12岁左右牙齿便会长齐全,这时候应当带孩子检查一下口腔,看看是否有牙齿咬合不齐等问题,若是发现了便需要及时矫正。很多家长总抱着“这么小的孩子才刚长出牙齿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却往往错过了最佳的牙齿矫正时期。
牙齿刚长齐全的情况下,牙龈与牙齿还没发展到特别坚固的状态,这时候矫正牙齿最轻松,孩子的牙齿也不会觉得酸痛。像身边一些朋友,当妈或快要当妈的年纪才开始矫正牙齿,有时候吃东西都觉得特别酸痛,带牙套前期还总磨破口腔皮层。
当孩子发生磨牙情况时,家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期磨牙会让牙齿缺乏分泌液润滑,引起的牙龈松动会让你醒来之后产生不同程度的酸痛感。如果感觉磨牙影响了生活,就必须到医院检查具体原因,如果是蠕虫刺激了神经,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杀虫疗理。若是牙龈本身问题,则需通过矫正牙齿、带牙套等方式针对性地处理。
菲娜妈妈说:
牙齿健康状态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除了面容之外还会影响到脑部神经系统。为什么老人家说“伤牙动全身”并非没有道理,很多人的牙齿因为小时候没有护理好,长大后变得不整齐是小事,但牙齿咬合不齐却造成了吃饭困难影响,脸型变得丑甚至是身体一上火整个口腔就疼痛不已,导致头部也经常胀痛影响了生活。
所以呀,护理牙齿真得从小抓起,希望各位家长们都能认真地谨记于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