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依恋、恒河猴实验
分类:发展心理学
50多年前,一位名叫哈洛(也有译作哈罗)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特别丧心病狂”的实验。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些刚出生的婴儿恒河猴生生地从它们的母亲身边带开,把它们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
哈洛给猴宝宝们找了两个“代理妈妈”替代真母猴。
讲真,尽管我画的也不怎么好吧,但他制作的代理妈妈真的就长成这个鬼样子。
这两个代母妈妈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哈洛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我觉得小猴子刚看到这两个猴妈妈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崩溃的。我知道是假的,但是不能这么假吧。那个毛绒绒妈妈多少有点猴样子,那个奶瓶猴妈妈… …哈洛,你真的不能长点心么~~
以往我们都觉得“有奶便是娘”啊,那这些小猴子应该紧密地团结在奶瓶妈妈的身边才对。
结果才不是,小猴子们除了不得不吃奶的时候短暂的趴在奶瓶妈妈那,其它大部分的时间,都一直依偎在毛绒妈妈的怀里。
哈洛后期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比如突然在笼子中放入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巨大的蜘蛛,或者让一个发条熊发出咚咚咚的敲鼓声。
只要那个毛绒绒的妈妈在场,小猴子可以及时回到她的身边寻求安慰,就很容易被安抚。
另外,如果把小猴子放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另一只装着不同东西的笼子而已,只要那只毛绒绒的猴妈妈在场,小猴子们就可以自由地探索,去摆弄摆弄新玩具。而如果毛绒妈妈不在,只有奶瓶妈妈在,当那个发条熊再次敲起鼓来,小猴子们就算再害怕也不会去抱着奶瓶妈妈,而是隔着门缝眼巴巴地望着另一端的毛绒妈妈。
更为残忍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哈洛们又进行了一个“加强版”的实验,人们称之为“恶母生成实验”。
恶,就是坏的,不好的。恶母生成实验,就是做了一个更邪恶的代理妈妈。这个代理妈妈的身体里面会发出强风吹着小猴子,有时候还发出铁钉子射向这个小猴子,这个小猴子被钉的哇哇怪叫。
可是很奇怪的是小猴子并没有离开她,他还是紧紧的抱着这个代理妈妈,这叫什么呢?这叫亲附选择。哈洛得出一个结论叫什么呢?聊胜于无。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很多母亲对孩子是不好的,可是这个孩子反而更难离开这个母亲。
令人遗憾的是,这虽然是一个“依恋”理论界大名鼎鼎的实验,但它真的是一个丧心病狂的实验,因为它毁掉了好几代猴子的幸福生活。
这些被代理妈妈养大的小猴子长大后行为孤僻怪异,都出现了自闭、反社会或者攻击性的行为,无法顺利地和别的猴子相处。到了性成熟的年龄,它们都无法找到配偶交配,成了猴子中的性障碍患者。哈洛们又设计了“强暴架”让这些母后产下后代,但这些猴子当了妈妈,依然没有母亲的天性,反而忽略照顾甚至杀死幼猴。
这个实验屡屡被提及,是因为它让我们警醒,你以为你给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是个合格的妈妈了吗?
别做梦了。
吃饱穿暖,连最基本的建立依恋关系的条件都没有达到。
按照鲍尔比的提法,首先,这个妈妈应当是可得的(available),就想这个毛绒绒妈妈做的一样,她起码是一直在哪儿的,当小猴子任何时候想依靠的时候都能够提供温暖的怀抱。
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妈妈还应当是敏感的(sensitive)和有反应的(responsive),很明显,这一点,毛绒妈妈就做不到了。她只是在那里,无法给予小猴子恰当的回应。很多研究早已表明,对我们人来说也是一样,这种早期的人际经验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后来的人际发展轨迹。
毁掉了几代猴子幸福的恒河猴实验,难道你想让它在你的孩子身上重演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