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侄儿今年9岁,在上海小学三年级,作为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他的成绩一直进入不了班里前20名。
因为坐不住,侄儿几乎被所有老师都点名批评过,甚至有些老师直接对着表嫂说,这孩子学习能力差,不是读书那块料。
尽管相信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表嫂却面对侄儿始终轻松不起来。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每每看见孩子写错字、抄错题,她总是控制不住情绪,又吼又叫。
而表哥因为工作很忙,平时很少参与到育儿中来,只在周末带着孩子出去玩耍。他并不认可表嫂的教育方式,在他看来大吼大叫,并不是正确的育儿方式,它会对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于是,表哥表嫂再次因为带孩子的方式发生了极大争执,甚至在我们的亲友群里吵了个翻天。

▼
坦白来说,我觉得正确的育儿观念是表哥这样的,但是从情绪上来说,我也能够理解表嫂。
一个平常不怎么参与到育儿中的男同胞,其实很难去体会女性在育儿中的无助与辛苦。
我的同学李默,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但她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脾气却好不起来。每当她大吼大叫之后,她都会特别难过。为了消除打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她买了很多书,也参加过成长课程,寻找更加有效的沟通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起初是非常有用,李默还能控制住自己不要爆发。
但是时间久了,她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失去耐性,越来越没有效果。即便苦苦控制处自己呼之欲出的怒火,但每当和孩子沟通超过3句话,就打回原形。
大多数妈妈,都知道不吼不叫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她们也不是不愿意以一种温和的状态去指引孩子,但是很多时候她们就是做不到的。
而这和妈妈群体的普遍焦虑是有关的。
▼
去年,我曾看到过这样的新闻。
面对教育问题,中国妈妈是一个过于焦虑的群体。
一方面,我们的社会给妈妈群体带来了很多焦虑。
中国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师资配比也极度不平衡。一个好学校匹配了更多好师资,好师资意味着升学保证。
一想到孩子的未来,妈妈不得不紧盯名校的教育资源,更多地参与到育儿中来。
因为陪伴更多,妈妈们也常常比爸爸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评论,在主流的观念中,孩子表现其实是和妈妈的教养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
孩子作业没写完,老师会给妈妈发信息:“孩子成绩不好你需要多操心”
孩子出去闯祸了,路人会说“你看这孩子,一定是妈妈没有带好”。
社会的评论,把孩子和妈妈绑在一起。于是在生活中,妈妈们把自己和孩子分开就变得很难很难。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社会交往中做出了不符合社会评价的举动,妈妈难免会把孩子身上所有的表现视作自己的失败。
▼
另一方面,妈妈也常常因为自身的原因陷入焦虑之中。作为妈妈,我们很难接受努力了却依然带不好孩子的自己。
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许多的愤怒。
很多人觉得所有的愤怒都是由孩子引发的,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按时睡觉、不好好吃饭、不认真做作业……导致的。
然而,我们的愤怒真的只是因为孩子吗?
当我们把愤怒归因在孩子身上时,其实是并没有看到自己愤怒背后,那深深的无力感。
小的时候,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和伙伴发生了争执、没有按时睡觉,爸爸妈妈并不能温柔地和我们讲解,那时候大吼大叫才是他们最常用的管教方式。
因此,大吵大闹的管教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不好的童年体验,但是它们却让我倍感熟悉。

当我们长成大人,成为了妈妈,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明知严厉的打骂会给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依然选择了最熟悉的教育方法。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对我们的影响,它总是发生在悄无声息之间。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察觉,我们就会把这样的教育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同时,我们在育儿上的努力,也是在追求大家对我作为一个好妈妈的认可。
但是,孩子“不听话”的行为会让妈妈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居然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你这些坏行为,就是在否定我的努力!蔑视我,伤害我!”
这些感受会让我们感觉失控。
孩子不好的行为背后,是对“我是一个好妈妈”的否定。努力得不到结果,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
于是,我们想到小时候,那个被爸爸妈妈不断否定的自己。
表面上,我们骂的是孩子,实际上,我们真正指责的是那个不够好的自己。
我们在对孩子大吼大叫中,表达了对自己的痛苦、愤怒。但是,情绪发泄过后,我们却发现,我们把所有对自己的愤怒,发泄给了无辜的孩子。
我们开始自责,自责我们选择了那个最弱小、最无辜的孩子作为发泄的出口。这种无力的感觉,让我们觉得失控,也让我们倍感焦虑。
当处于过度的焦虑中,改变自身的习惯会变得很难很难,因为当我们无法为负面情绪提供出口的时候,那些压抑在内心的感受会迫使我们逃避失控的感受,继续那些更熟悉而又不好的行为方式。
▼
所以,当妈妈们在为教育的问题感到焦虑的时候,爸爸最好不要去进行评价。
因为,爸爸如果没有从实际行为中去帮助妈妈去分担教育的重任,只会让妈妈变得更焦虑更无助。
相信我,对孩子发火的时候,妈妈才是最不好受的那个人。
在她控制不住发火的那个瞬间,她最需要得到的支持,是另一半帮助她卸下肩上的重担,看见她的焦虑,而不是在一旁给予正确的建议和指点。
毕竟,相比真正参与到教育之中,去承受真实失控带给自己的压力,评论教育方式的好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
当然,作为妈妈,你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缓解焦虑,吵着不吼不叫更近一步。
首先,要看到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当我们对它没有意识的时候,我们是无法去掌控它的。只有意识到它,看到并观察它,接纳它,情绪才可能被处理掉。
当我们察觉到情绪即将爆发的时候,不妨从孩子身边走开,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去发泄自己的愤怒。然后,你可以观察它,经历它,慢慢接纳它。
也许,一开始,你很难从愤怒之中抽离出来,很好地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但是慢慢的,你会感觉到他们的离开。因为情绪就是这样,它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你的接纳,当你面对并接纳他们的时候,它们才会选择离开。
处理情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哪怕自己是在控制不住情绪发了火,也不要急着难过。因为,你需要一个时间去接纳现在的自己,接纳那些焦躁的情绪,并去寻找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其次,放弃做一个“满分妈妈”。
尽管这个社会,对于“好妈妈”的标准有很多很多。
但是,你并不需要做好全部。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所以放下对“满分妈妈”的执念。当你不再苛求自己成为满分妈妈的时候,你会更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脆弱与无助,从而能接纳自己的错误,也更容易看到孩子优点,和他取得的每一分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