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一阵跟我一个好久没见的朋友吃饭,大家都是带娃的苦命人,为了能营造一个正常说话的氛围,特意选了一家很好的书吧——那种提供儿童图书区、还提供了丰富的手工、绘画材料甚至乐高玩具给熊孩子的,而大人在旁边可以点简餐饮料的场所。
两个孩子年龄相仿,很快就熟络起来相约一起搭乐高去了。我俩相视一笑,好多年没见了,正想好好八卦一下。
可是没过十分钟,她就开始深情地呼喊她的孩子:“宝宝,快过来喝点水,多喝水才不容易上火。”(我也是不自觉开启内心碎碎念:快六岁了,不算是宝宝了吧:)
她的孩子也是听话,乖乖跑过来喝水。
又过了十来分钟,我们点的果盘上了,她刚吃了一口就又开始呼唤:“宝宝,快来尝尝这个橙子,可甜了。”
孩子可能正拼的兴起,不肯过来。
她不断苦口婆心地劝说:“你快来尝尝嘛,真的可甜了,妈妈会骗你吗?”
孩子终于抵不住诱惑,又跑了过来吃了两口。
可是又过了不到十分钟,我们点的一个榴莲小批萨上桌了(我们都是吃过了午饭才约见的,点东西纯粹是因为不好意思不消费)。果不其然她又开始呼唤:“宝宝,快来吃这个披萨,凉了就不好吃了。”
这次她的“宝宝”倒是很快过来了,干脆地坐在我们身边吃东西,说不想回去玩了。
她妈妈看了看他拼的模型,大概只搭了三分之一的样子,就开始数落:“你怎么才搭了这么一点啊,你看看姐姐(指我女儿)都快搭完了。你要不要去跟姐姐比赛,看谁搭的快啊?”
(咦?他为什么才搭了那么一点,难道你心里没数吗?)
“不,我不想玩了,没意思。”孩子回答。
“你这个孩子就是这样,干什么都三分钟热度。”(因为你的打扰导致他不专注,反过来却用这个给他一个负面的评价。)然后转过身来对我说:“这孩子老是这样,要什么玩具的时候着急的不得了,不给买都不行,非得要,买回来玩不了两天就说没意思。哦对了,你就是做教育工作的,你说这孩子该怎么办呢?”
我好想说:唉,你说我该拿你怎么办呢?可是,我又怎么忍心责怪这样一位尽职尽责带孩子的妈妈呢?
是她做的不好吗?
不是,恰恰是她做的太“好”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说过,如果养育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距离孩子太近、过度包办代替、过度控制、过度指责,就构成了对孩子自我功能的剥夺。
她希望孩子及时地享受到最好的东西,却忘了,她这一次次的“打扰”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是被保护出来的。但是更常见的情况是,孩子的注意力不断因为家长的打扰而转移,始终无法集中,并且对正在做的事情逐渐失去兴趣。
当你的孩子不能够专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作为父母,请想一想你是否过多的干涉和打扰了孩子的节奏。
2
我们父母还特别喜欢做的“既毁孩子又累自己”的一件事是帮孩子承担他应该承担的后果。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人格教育》书中的一句话“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这话一点没错,我的身边就有无数拖延或丢三落四的孩子,以及无数的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事无巨细打理生活的父母。
我的一位长辈曾给我抱怨过这样一件事。
这天,孙子上学之前,他们老两口照例反复提醒要带齐学习资料,孩子觉得很不耐烦,打断了他们的唠叨跟姥姥急急忙忙出了门去上学了(姥姥要送他去学校)。结果不久还是收到了姥姥的电话:他的某某书忘带了,让爷爷给送去学校。
那天正好是爷爷的生日,本来老两口商量好了出去逛逛再一起吃顿饭庆祝一下,都打算要出门了,只好放下东西拿起书本先给孩子送去。耽误了既定的安排不说,孩子还抱怨爷爷走得慢送晚了耽误了自己上课,一点不知道感恩。
孩子没有拿书本的自然的后果是什么?很显然是他自己上课会很不方便,也许会受到老师的责骂。
但这些后果,是他自己忘记带书本应当自己承担的责任。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曾在他的著作《孩子•挑战》中实践性地细述了阿德勒的生活哲学理念:“允许孩子体验到他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这是维持秩序最重要的方法。孩子没有按时起床,在穿衣打扮上浪费时间,最后上学迟到。但是你却经常心甘情愿地为他给老师写信解释,不让他体验到浪费时间的后果。又或者,为了确保不迟到,你会帮助孩子做他的分内之事。”
那倘若是我,估计也会不记得拿书本了,因为无论我自己是否收拾好了书包,总有个能帮我送过来的人。
3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故事非常有启发,干旱的时节,小树们被晒的头晕眼花,为了自保把叶子都蜷缩了起来。
第一个园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及时浇水;
第二个园丁属于放养派的,后来小树熬到下雨也活了下来;
第三个园丁是一个辛辛勤勤的好园丁,他觉得叶片伸展有助吸收阳光,这样小树才能茁壮成长,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地掰开。
你确实很辛苦,但越辛苦,孩子可能越完蛋。
父母若不知道如何适度地“离开孩子”,
请至少不要自作聪明,断了孩子自保的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