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豆豆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最近晚上睡前总是哭闹:“明天不要去幼儿园!”豆豆妈妈每次都要连哄带骗半天,他才肯入睡。早上睁开眼,豆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今天去不去幼儿园?”得到肯定回答之后,豆豆用被子把头蒙起来大哭:“我还没睡够呢!今天不去幼儿园!”
7岁的牛牛上小学二年级。最近几天,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多,牛牛到很晚还做不完。有时候妈妈看不下去,就帮他一起写啊、画啊、编啊,勉强应付过去。一天晚饭时牛牛嘟囔说:“明天不想去学校了,学校一点儿也不好玩。”爸爸听了,立刻说:“去学校是让你玩的吗?去学校是为了学习!”
丹丹14岁,在读初中。最近在学校总是觉得静不下心,上课盼着下课,下课盼着回家。有时候,丹丹会逃课,四处闲逛,但依然觉得心神不宁,只盼着到点回家。丹丹一向人缘挺好,最近却不怎么喜欢和同学来往,就想多留在家里,和妈妈呆在一起。
如果你是豆豆、牛牛或者丹丹的父母,你会怎么做呢?
▼
刚开始,你可能会试着给孩子讲道理,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学(上学才能有文化,有文化才能blabla),为什么不能一直呆在家里。
结果你发现,豆豆继续哭闹,牛牛继续消极怠工,丹丹继续偷偷逃课。于是你内心有点冒火,但转念想想专家说的“温和而坚定”,努力忍住了爆发边缘的脾气。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去上学呢?
很可能,你会从专家那里得到这样的答案:“看起来您的孩子有一些分离焦虑/入园焦虑/社交恐惧/适应障碍……所以建议家长可以做下面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虽然“XX焦虑”这样的标签让你也有点焦虑,但手里握着专家答案,这焦虑好像已经缓解了七八分。
▼
有时候,我们太渴望得到一个答案,渴望到连问题本身是怎么产生的都不愿意思考了,在养孩子这件事上尤其如此。于是,我们的朋友圈和收藏夹出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文章:
《三招解决孩子睡前哭闹难题》
《四大法宝应对不爱吃饭的宝宝》
《五个方法帮你完美解决入园焦虑》
《关于隔代养育你必须知道的六件事》
……
我们期待这些十万+的专家文章能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
难道我们不知道这些文章可能只是专家们信手一写吗?内心深处我们都知道,可是万一,万一文章里说了什么是我能做的,我却没有做,或者做错了,因此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
是啊,养孩子真的很难,我们又太害怕犯错了。
我们或许可以允许自己的人生犯错,却不能允许自己的“不作为”或者“做错事”,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任何影响。甚至,如果发现问题之后不能及时反应、及时解决,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但是亲爱的,并不是做到了每一篇十万+里说的那些条款,才是好父母——你做的一切已经足够好了。
孩子的那些“问题”,也不是每次都需要你冲到前线去解决。你可以试试偷偷懒,不去做问题解决者,说不定还会得到比专家给的更好的“答案”。
▼
举个小例子:某天你加班到很晚回家,感觉非常累,瘫在沙发上跟旁边的老公说:“好想睡个懒觉啊,可是明天还要早起开会……我都不想上班了555~” 他会怎么回应呢?
第一种回应是:“不想上班就别上好了,辞职呗!”
第二种非常理性:“不上班的话,咱们怎么还房贷,怎么养小家伙?”
第三种是由人及己:“知足吧,我每天比你起得还早呢!”
第四种是宇宙鸡汤中心:“曾经我也有你这样的想法,但是后来,我看到了一句话,叫做每天叫醒你的不该是闹钟,应该是梦想。然后我就开始想嘛,我的人生梦想到底是什么……”
第五种是实用系:“抱怨有什么用呢?别在这里瘫着了,早点洗洗睡吧!”
第六种回应是:“是啊,每天这样加班确实很辛苦,过来抱抱~”
听到哪一种最让你感到舒适呢?
事实上,前五种回应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帮助我们消除“不想上班”的想法,或者给出解决方案,只有第六种回应,最懒,最没有信息量,(除了抱抱的邀请外)它就是一句废话。
但我们很多时候就需要听这样的废话,来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从而更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换句话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一个“问题解决者”,一个“可以理解我的人”反而更能帮助我们发挥自己的能量,解决问题。
孩子也是一样呀。当他们用抱怨或行动来表示“不想上学”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跳出“问题解决者”的思路,先去说几句“废话”,问问他们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不想上学呢?
▼
“不想上学”几乎是每个人孩提时代都有过的感受,只不过时间、程度和具体的原因有一些差别。
豆豆小朋友才3岁,他习惯了和妈妈在一起,所以对于忽然要换一个新环境,和妈妈分开一整天,有很强烈的不安情绪。
牛牛的班级这学期换了个比较严厉的班主任老师,牛牛也换了个新同桌。二年级的作业比一年级多了好多,老师的要求也更严格了。有一次牛牛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却因为走神没有回答出来,同学们都哈哈笑他,让牛牛感觉很不好意思。
丹丹告诉我们,爸爸今年调到了外地上班,她敏感地觉察到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某个晚上丹丹听到妈妈在隔壁低声哭泣,很想去安慰她,却最终没有去。在那以后她开始尽可能多地陪伴妈妈,而每当她离开家,就会觉得自己“像爸爸一样”丢下了妈妈。
家庭治疗大师Jay Haley说过一句话:
离不开家的孩子,都是忠诚于家庭的孩子;离不开家的孩子,大多有让他们放心不下的父母。
想想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割舍的东西?虽然成年了,离开了原生家庭,但那种夹杂着爱、歉意和责任感的,既想逃离、又想回去的感受,依然是持续存在的。
▼
于是,看似简单的“不想上学”,可能的原因竟然有这么多种(也可能并不是上面所说的任何一种)。孩子遇到了一些事情,产生了一些感受,“不想上学”只不过是他表达感受的方式罢了。
当你了解了这些方式背后的感受,和他所遇到的事情,是不是会觉得“解决”起来一点也不难了?同时,孩子也会感到被我们理解和接纳了。或许我们什么都不用做,他自己已经有能力应对他所遇到的那些问题了。
那么,沟通和理解难不难呢?对你来说,一点都不难。
说实话,没有人会比你更了解你的小孩,比你更擅长和他沟通了。记得他还是个婴儿时,你是怎么对着他的一颦一笑,和他互动的吗?在他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你又是怎么陪伴在他身边的呢?你没有经过培训,没有看十万+专家文章,也能理解他的喜怒哀乐,还陪着他走过了这么多人生的小关卡。
而他呢?他最信任的人就是你了呀。你对他红过脸也好,揍过他屁股也好,放学忘记过接他也好——在他的小脑袋里,你永远是这世界上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啊。他又怎么会不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呢?
所以,把专家文章(可能也包括这篇)丢到一边,现在就去和孩子敞开地说说“废话”吧!
HeyMom养育研究所好文推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