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avid!》
(《大卫,不可以》)--(适合1-3岁)
《大卫,不可以》是David Shannon的代表作,故事内容都是大卫的坏习惯,比如大卫伸着舌头在椅子上颤颤巍巍地拿糖罐;大卫头戴铁锅敲得叮当响……妈妈都对大卫说“大卫,不可以”。绘本的最后,大卫将花瓶打破,他躲在角落哭泣,这时候妈妈对大卫说“宝贝,来这里。”妈妈给了大卫一个拥抱,说道“大卫,我爱你。”故事最后的落点不是指责而是拥抱,这让大卫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姐姐在阅读《大卫,不可以》的时候,会因为大卫的举动捧腹大笑,也会因为自己有相同的行为默不作声。我在阅读的时候会和她交流,问她大卫的做法对不对?她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大卫的行为进行讨论,有时候还会跟着说“大卫,不可以!”
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也改掉了我的“坏习惯”,比起以前我能够更好地与孩子们进行交流,他们也更乐意与我交流自己心中的小世界。直到现在他们还很喜欢这本书,我经常发现姐姐会从书柜里拿出来再次阅读,弟弟尽管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内容,但也会挨在姐姐的身边一起翻看,绘本丰富的色彩让孩子百看不腻!
除了《No,David!》,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David另外两本绘本,《David Gets in Trouble》 (《大卫惹麻烦》)和《David Goes to School》(《大卫上学去》),这三个绘本属于一个系列,我想这个系列能够让孩子们都很喜欢的最大原因,应该就是书中的内容源自于作者本人的真实故事。David Shannon从小就喜欢打棒球和画画,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淘气男孩,他常常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例如从掉进泥潭里,拖着沾满淤泥的身体回家;在床上活蹦乱跳等等,妈妈常常制止他。在他五岁那年,他在纸张上涂鸦,写下了“NO”和“David”,这是他的妈妈最常对他说的话,无形之中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长大成人的David或许已经忘记了这“No”和“David”的涂鸦,大卫妈妈在收拾家的时候翻出了这幅涂鸦,于是她将涂鸦寄给在纽约的David,David看见自己小时候创作的涂鸦大作,感受颇深。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画出了《No,David!》,凭借这本书获得了美国凯迪克大奖(美国最具有权威的绘本奖)!家长们要好好地保存孩子们天马行空地涂鸦,关注孩子们的涂画潜力,说不定可以将他们培养成为第二个大卫和达芬奇!
David身为一个淘气包,闯祸的事情当然没有少做!孩子们很容易在书中找到共鸣,也会反省自己的行为,这很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坏习惯”!David Shannon系列,文字精简,画面深刻,这是大卫绘本的又一个加分项,我们可以来看看《David Gets in Trouble》,大卫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
《David Gets in Trouble》
(《大卫惹麻烦》)(3-5岁)
这是《No,David!》的升级版,在这本书里,大卫的捣蛋升级了!推卸责任、拒绝进食、出言不逊等等坏事,他都做了个遍,最终因为说谎、找借口,他被惩罚了,一个人在黑暗中入睡。大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勇敢地承认错误,并且向妈妈道歉,重得了妈妈的爱,可以安心地在妈妈的安抚下入睡。
就像是孩子们的知音,他知道怎么样更好地让孩子们面对错误,什么行为是会被鼓励的,他让孩子知道并不是只有一个人有这样不好的习惯,所有人都会有,只要能改掉坏习惯,是能够得到妈妈的爱!这本书我和Cosette一起看完,读到结尾的时候,姐姐跑到我的怀里抱着我说“妈妈,我爱你。”这很让我感动,后来,这句话她常常挂在嘴边,作为回应,我也会给予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她“宝贝,妈妈也爱你。”
到了上学的年龄,David要到学校里去了,学校的生活和家里的完全不一样。面对新的环境,David又如何应对呢?来看看《David Goes to School》,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孩子们上学时候的状况!
《David Goes toSchool》
(《大卫上学去》)--(3-5岁)
《David Goes to School》是系列的第二本,书里讲了在上学时候不该做的事情,比如不能随意打闹,上课不能吃东西等等,除了David以外,还多加了小朋友的角色,大卫需要学会与别人相处。有些内容可能和我们实际情况有些不符,但是从总体来说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学校的环境。
绘本的风格有些夸张可爱,姐姐很喜欢这个风格的绘本。在上学前我就与Cosette一起阅读了《David Goes to School》,她早早地就对新的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校里她是一个交际小能手,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她能够很好地把书里好的习惯和行为运用到学校里。
《David Goes to School》帮助姐姐很好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对于适龄上学的孩子来讲,这本书应该纳入必读行业。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知道,当孩子们踏入新的环境,他们会感到恐惧,会产生分离恐惧症。如何很好地克服分离恐惧症的确是一个难题,《David Goes to School》或许能够缓解分离恐惧症,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提前认识到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
除了《David Shannon》系列,David的著作远远不止这些,他本不是一个绘本大师。他从加州设计学院毕业,曾经给《纽约时报》、《时代》、《滚石》画过插画。毕业后他来到了纽约,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儿童插画,他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美国的著名绘本大师。
一本绘本存在的意义除了眼花缭乱的图案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很多时候孩子们抱着厚厚的读物,带劲地翻来翻去,这些读物在设计上别出心裁,吸引孩子的只是孩子从未接触的“新科技”。《David Shannon系列》排版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内容丰富,每张插画都充满了诚意,满足了孩子们的阅读需要,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拥有“大脑洞”
David最初的绘本作品重心主要放在画面,后来他加入了故事情节,将奇思妙想的故事放进色彩斑斓的画面里,大卫目前已经创作了二十多本绘本,他的绘本也得到了美国图书馆协会和学校图书馆杂志的认可。
许多绘本家都对David赞不绝口,“八年级作家和插图画家”的作品中写道:“David Shannon用充满活力和富有想象力的照片讲述他的故事,使用丙烯酸涂料创作的角色和场景都能说明和扩大故事情节,他的作品颜色鲜艳,结果可能很有趣,调皮,讽刺,令人听闻怪异,严肃甚至史诗般。”
David后续的绘本更注重讲述故事情节,出其不意的故事,深入人心的结尾,五彩缤纷的图画,他确保了孩子们能在阅读的时候图文结合。大卫的绘本就像浩瀚的宇宙,里面有着闪烁的星光,孩子们在看到星光便会产生兴趣追逐宇宙。
除了《David Shannon系列》以外,David也有着其他很多值得推荐的绘本,例如《Duck on a bike》(《鸭子骑车记!》)、《Too many toys》(《玩具太多了!》)、《How I Became aPirate》(《千万别去当海盗!》)等等,这些绘本不是David的亲身经历,但是David脑洞大开,故事情节反转新颖,能够充分地带动孩子们发挥他们想象力,还增添了绘本的画面感,就让孩子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Duck on a bike》
(《鸭子骑车记》)--(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