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薯条么?爱吃的话一定要看看今天的内容:
欧洲于当地时间4月11日,欧盟对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限制的条例正式生效,多种产品中该物质的含量都将有“基准”水平。新规定的内容包括,薯条不能炸得过焦,白面包不能烤成深色,对烹炸好的薯条成品也有更高的标准,要求它们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少地生成丙烯酰胺。这条新规法早在去年12月11日就已制定,经过为期4个月的过渡期后,现在正式具备了约束力。
欧盟各成员国被要求贯彻落实新法规。在德国,这一工作分摊到各地食品监管部门。检查人员抽查薯条,将它们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观察丙烯酰胺含量是否超标。如果超标则给予警告;继续超标,相关者则被勒令停止营业。
研究表明,食品中的丙烯酰胺主要来自高温煎炸,尤其是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极易产生丙烯酰胺。很长时间以来,丙烯酰胺都被认为是致癌物质。
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
在JECFA 64次会议上,从24个国家获得的2002~2004年间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检测数据(共6 752个,检测的数据包含早餐谷物、土豆制品、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奶类、糖和蜂蜜制品、蔬菜和饮料等主要消费食品)显示:丙烯酰胺含量较高的3类食品是:高温加工的土豆制品(包括薯片、薯条等),平均含量为0.477 mg/kg,最高含量为5.312 mg/kg;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平均含量为0.509 mg/kg,最高含量为7.3 mg/kg;早餐谷物类食品,平均含量为0.313 mg/kg,最高含量为7.834 mg/kg;其他种类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基本在0.1 mg/kg以下。而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的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与其他国家相近。
细数薯条的危害
1.常吃薯条恐致癌
薯条的原料是马铃薯,而马铃薯属于淀粉类碳水化合物。淀粉类碳水化合物在遇到高温,比如温度在120摄氏度以上时,就有可能会产生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而在动物实验中,丙烯酰胺会引发膀胱肿瘤和肾脏肿瘤。“虽然丙稀酰胺可以经由人体代谢,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应该尽量少吃薯条,一般来说,对于高温油炸的高淀粉食物,一个月最好不要食用超过两次”。
2.吃太多薯条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很多人觉得薯条吃多了无非就是会长胖而已,但事实上,吃太多薯条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油炸食品所用的油经过反复加热,其温度远远高出油的正常烹饪温度,会导致油的反式脂肪酸越积越多。反式脂肪酸不仅会增加对人体不利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还会降低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血脂含量,增加心血管病的患病风险。
薯条的原材料,土豆又称马铃薯,与小麦、玉米、稻谷、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土豆具有和胃调中,健脾利湿,解毒消炎,宽肠通便,降糖降脂,活 血消肿,益气强身,美容,抗衰老的功效。吃对方法就没问题了~推荐给大家的3种烹饪方式:
第一名:蒸土豆
蒸土豆是最理想的烹调方式,对营养影响很小,还能保留天然清香。研究显示,土豆在蒸熟后维生素C损失极少,保留率在80%以上,而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膳食纤维都没有什么损失,还会使其中的淀粉颗粒充分糊化,使它在体内更容易被消化分解,不会给胃肠带来负担。
第二名:土豆泥
土豆蒸熟后压成泥,口感酥软,更适合老人和孩子。经过合理搭配,还能作为需要控制体重、血糖、血压等人群的食疗菜。不过,一些不恰当的搭配却会毁掉土豆泥的 营养保健作用。比如一些洋快餐中的“奶香土豆泥”,加入了大量的人造奶油、人造色素、香精和糖,使土豆泥的营养大大扣分。
第三名:炒土豆片
土豆切成薄片烹调,会使其中的营养流失一部分。但是一般炒土豆片烹制时间较短,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烹调提示:炒土豆片之前别用水泡,浸泡会损失更多的营养,低油更能减少热量哦~
不单是薯条,而是所有淀粉含量高的食品经油炸都会生成丙烯酰胺,即便是油炸馒头片也会产生此类物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