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的结果公布之后,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界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方面是针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另一个方面是觉得这个结论不符合世俗经验。
如果遗传基因对人的影响这么大,那么我们何必再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更为公平公正的社会,何必费劲去做一个好的教育,何必努力做一个好父母和好教师呢?最后连两位研究者也站出来强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家庭、社群和教育之于人的作用。
我说两层意思:第一,遗传因素的影响力不应被我们所忽略。第二,正是因为教育、家庭、社群之于人的影响有限,又如此复杂和不确定,所以才显得尤其宝贵,值得我们付出更多的心智气力去理解,去改善。教育、家庭、社群和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化学性的引发变化,关键在于必不可少和恰当,不是谁占的比例最大,就是决定性的,其他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基于此,在我看来教育中不论对于父母还是教师,最艰难的功课不是提高自己教养的知识和技术,而是努力地去完成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那就是理解孩子,或者叫理解儿童。
父母和教师承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限非常重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一位医生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和总结,其实也应作为父母和教师的座右铭。
正是因为我们理解儿童是不可能和需要无止境努力的事,所以我们能帮到孩子的时候并不多,真正改变他们的时候也很少,我们确定可以做的只是去陪伴他、在他难过的时候安慰他。什么是“有时”、“常常”、“总是”,背后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
作为父母,我们很担心自己会做错什么,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伤害。作为教师,我们也很担心自己会做错什么,明明是好意,却成为孩子所憎恨甚至一生的噩梦。越是好父母好老师越感到担忧或者压力山大。
实际上,对刚才这道题,有的人会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虽然我们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的帮助也是有限的,但是一旦确定我们能帮上忙的时候,不要犹豫。还有,当我们帮不上忙的时候,不要太过焦虑或给自己太大压力,因为人本身有一种自愈的能力、一种成年后对过往经验进行重新理解和诠释的能力,我们也叫它自我修复的能力。所以父母和教师真的不需要为一件小事耿耿于怀,或者是因为自己的不足和有限,而感到教育的无用和不可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