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天,国家电网某县团委组织了一次慰问留守儿童的活动。当志愿者们把准备的书本和文具交到孩子们手中时,却意外收到了一张用稚嫩笔迹写下的纸条。
当然,志愿者们没有给孩子们送去手机,但孩子们发声代表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然而这一想法却让我们震惊,是什么让孩子希望去选择一款手机作为礼物,为什么王者荣耀会如此吸引着孩子。这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才能让孩子不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呢?
院士的担忧不无道理。互联网行业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为生活带来便利,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电子产品成为哄娃神器在火车站、在医院、在家中、在幼儿园等场所,我们时常发现年轻的爸爸妈妈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拿着手机。有的家长在给孩子看儿歌、动画片,有的家长则直接教给孩子打游戏。
在一次火车上,我身旁坐着一对儿夫妻,带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儿。可能是男孩儿精力比较旺盛,一直缠着妈妈吵闹。妈妈无可奈何之下,丢给了爸爸。年轻的爸爸抱过孩子,拿出手机,开始和儿子打游戏,我瞄了一眼,他们好像玩的是某款枪战游戏。孩子停止了吵闹,专心致志地盯着屏幕,几分钟之后,父与子都沉浸在游戏世界之中,四耳不闻窗外事。2个多小时过去了,当我下车的时候,父与子还是保持同样姿势,依然在盯着手机屏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也经常用电子产品哄孩子。小孩子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智能电子产品逐渐变成了孩子的“电子保姆”。
熟视无睹,隐形失陪父母出现前段时间,有一组漫画风靡朋友圈,漫画主题是当把人们的手机拿掉后,描述了不同场景人们手机拿掉后的百态,画面十分恐怖。在卧室里、在课厅中、在地铁上、在行走时,拿掉手机的人们犹如行尸走肉,表情呆滞,仿佛与外界失去了交互,与世界格格不入。
其实,在“哄娃神器”出现后,也催生出“隐形失陪家长”,很多家长一边看着孩子,一边刷着朋友圈,玩着游戏,看着抖音。这种现象更加恐怖,这种情况下父母已经失去对外的交互、更加无法与孩子进行交流。试想一下,这个时候孩子看到家长的表情,会怎么想?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在陪孩子过程中,你玩手机吗?”调查结果显示,从来不看的家长只有 7%,经常看的有 27%,由此可见,家长真正留给孩子的时间不多,让很多家长的陪伴只是一种“物理陪伴”。
“我和弟弟说你为什么拿着手机玩?我妈之后就会说我就玩一下。我就想手机难道比我重要吗?”
“他看手机然后我(也)总想看。”
“我一个阿姨,有一天,她在那里玩手机,她孩子才一岁多,她们家又烧了一壶水,小孩就走过去把那壶水打泼了,手上全部都是疤,我阿姨特别后悔。“
孩子们的语言显示了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这种情况下,有的孩子的情绪会更加低落,有的则因为好奇,自己探索网络世界!
作业APP“助力”学生沉迷随着智能手机在我们生活中使用越来越广,作业APP类逐渐进入教育行业。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使用“作业帮”等APP布置线上作业,通过手机软件后台数据,老师可可以实时掌握学生作业完成进度和知识熟练程度。作业类APP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然而,作业类APP也有可能成为助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帮凶。
近日,我读到这样一则消息,宁波三年级小男生“沉迷”作业APP做作业。原来从去年12月份起,学校英语老师开始利用一款名为“一起作业”的APP,线上布置每天的家庭作业,孩子每天在手机上完成作业。但是由于这款APP含有闯关游戏环节,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后玩耍游戏,而且这款APP开通了会员功能,分为三个价位:29元每月、80元每三个月、300元每年。班上很多同学都缴费开通了会员。
“同学之间还会炫耀、攀比自己得到的奖励和会员等级。除了在APP上做作业,儿子一天还要在上面至少玩耍1个小时。”有学生父母表示。
因为这款APP,很多学生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久,还花钱充会员,有的孩子已经到了没法收拾的地步。但由于孩子要在上面做家庭作业,家长们也十分无奈。
本来用于辅助学习工具却成为孩子沉迷手机游戏途径,学生借口做作业使用手机,却趁机玩游戏,时间久了对视力和脊柱都会产生负累。
网络游戏开启“宅童”时代在我身边上会经常看到,一放学就有许多小朋友迅速拿出手机,低头打起游戏,有的甚至一路都在低头打游戏,有的时候,在广场凉亭中,三五个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边玩边讨论王者荣耀、吃鸡等游戏,期间“吃鸡巴”、“白痴”、“二逼”等话更是不断从他们口中爆出。
沉迷游戏,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宅童”,这些孩子喜欢猫在家里,跟网络中的虚拟人物做朋友。他们认为外面没什么好玩的,而且又累又晒,而在游戏里面可以认识很多聊得来的朋友,没事的时候可以聊一聊技能怎么发射,或者游戏更新等等,很多时候,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一起打游戏。
以“王者荣耀”或“吃鸡”等游戏为例,每局大概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很多学生每天要打几局以上,在游戏上,孩子们需要花两三个小时时间,有的孩子花费时间更长。很多时候,我听到孩子口中讨论的不是学习问题、不是周末去哪儿玩,而是哪个英雄比较强势、哪个同学充钱较多,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不仅利用课间时间打游戏,还偷偷在课上玩。
游戏成了孩子的生命!
孩子沉迷网络,家长责任不可轻恕。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打扰自己,常常把手机当“电子保姆”,让动画片和手机游戏陪伴孩子长大;如果家长自己就是“手机控”“低头族”,怎么能指望孩子管住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
家长首先要自己做到控制上网时间,树立榜样作用。首先要看看自己上网的方式是否合理、使用的内容是否积极。平时培养孩子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多陪孩子一起出去做做运动,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切勿做“物理家长”。
在虚拟世界日渐入侵现实时代,网络上存在着众多的低俗信息,例如“文爱”、“肉番”等冲击着未成年人世界。如果未成年人在虚拟世界获得所谓情绪满足,代价将会非常沉重。
当家长们在微信运动里刷存在感、在网络小说中找爱情、在游戏里成就“王者荣耀”。他们的生活已经被网络“架空”。网络终归是虚拟的,只有在现实世界才能让你吃一顿饱饭”。如果父母不能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那么孩子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多出去走一走、玩一玩,重新在现实世界中拥抱大自然,建立厚重、亲密的社交关系,规划适应新时代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也是才是家长的追求。
回到80年代的童年,读书、下棋、钓鱼、游泳,骑着自行车穿梭于乡村,或者在无边的田野探寻自然的秘密。
回归自然,为你的孩子树立榜样力量。
iSafe《安全七点半》又开课啦
2018年6月19日晚19:15
博瑞大厦A座9层阳光房
女童保护创始人孙雪梅老师
与您分享儿童性侵防护路上的知与行
更多儿童安全知识,请持续关注“iSAFEedu” iSafe儿童安全课堂长期致力于儿童安全知识和理念传播,唤起家长安全意识,呼吁公众关注并支持儿童安全,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率,提升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守护儿童平安成长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