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夏季
儿童溺水事件高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图片
多人轮流倒背溺水者控水
试图挽救溺水者性命
有人说此法能救人
溺水1小时都有效
甚至还有人撰写文章
呼吁大家进行传播
可是这种方法真的有效?
真的可以挽救生命吗?
其实,这应该从溺水性质说起
1. 什么是溺水?溺水分为干性溺水和湿性溺水。
干性溺水是溺水者早期因喉头痉挛、声门闭锁而没有吸入水份。
湿性溺水是患者通过呼吸道吸入了水份。
无论是湿性溺水还是干性溺水,溺水者吸入的水并不太多,且已随血液循环进入血液之中了。溺水时,是水先进入呼吸道,阻止了氧气的交换,身体内缺氧,首先导致的是昏迷,呼吸停止,继而心脏也会因缺氧而停跳。
当发生溺水时,我们首先要判断溺水者是否存在意识。
如果溺水者尚存意识,呼吸微弱,说明其吸入的水分并不多,无需控水,这时最需要的是替其保温,并拨打120,将其送往医院。
如果溺水者已失去意识,无呼吸无脉搏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网络上倒挂控水法,是将溺水者救上岸后挤压腹部,再将溺水者腿朝上、头朝下挂在在双肩上进行倒水,如果倒过来控水,反而会迫使这些水进入气管或肺部,反而加重缺氧。
一般呼吸停止后如果超过8分钟再抢救,成活率只有不到10%,如果掉入的是冰水,在低体温的情况下,氧气消耗减少,留给我们的急救时间可能会稍稍延长一点。网络上谣传的“超过一小时都能救活”,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控水法会延误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一旦失去时间过长,就会造成脑死亡。所以急救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特别珍贵的。
总之,任何形式的控水法都是陈旧的、无用的、有害的。对于溺水心脏骤停,争分夺秒的心肺复苏是唯一有效的急救方式。
然而,心肺复苏等急救只是手段,预防才是最重要的。
1. 尽量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对游泳场所的环境卫生、水下情况要了解清楚;
2. 需要有组织地在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 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
4. 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有假牙的人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5. 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吃水和溺水;
6. 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溺水后如何进行自救
1. 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
2. 放松全身,让身体飘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
3. 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尽可能的使身体浮于水面。切记,千万不可以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因为这样反而容易下沉;
4. 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5. 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6. 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如何救助落水者
1. 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
2. 若没有救护器材,可入水直接救护。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然后拖运。拖运时通常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法。特别强调: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
3. 落水者救助上岸后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污泥、杂草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拉出舌头,以避免堵塞呼吸道;
4. 落水者救助上岸时, 如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等则应进行心肺复苏。
5. 拨打120,迅速将溺水者转送医院
更多儿童安全知识,请持续关注“iSAFEdu”
iSafe儿童安全课堂长期致力于儿童安全知识和理念传播,唤起家长安全意识,呼吁公众关注并支持儿童安全,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率,提升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守护儿童平安成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