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今天)11点30分许,上海世外小学浦北路校区门口一男子持刀砍伤两名小学生。这让我不禁想到近期的另一则新闻,6月24日宁波两名幼童在游乐场争夺玩具,期间一名小孩的母亲掌掴抢玩具的孩子。 孩子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危险面前容易成为受害的一方,父母无微不至的保护也逃不过孩子总有单独处于陌生环境的时刻。教会孩子独立、让他们在陌生环境里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 无论多小的孩子,有可能危险的袭来只是在不经意之间,今早的惨剧还有可能发生在更小的幼童身上。在此,我希望能呼吁父母们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特别是能够“关注”和“辨别”环境是否安全、能够体察人物的情绪,在危险来临前能够辨别好恶,远离伤害。 上一期,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不要责怪孩子不乖!父母是否引导他们学会“关注”》,里面讲过在孩子日常生活习惯的形成过程中,父母需要反复训练孩子去观察对话者的情绪、表情和诉求。反观这篇文章,我认为对之后孩子对外界环境的观察、对陌生人行为和情绪的观察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父母认为,对于0-3岁以内的婴幼儿,有些话他们听不懂,有些事教不会,我认为不然,罗列科学研究发现如下: “3-6个月的婴儿:能在社会交往中利用延缓性条件作用,等待刺激物做出反应”,通俗的解释,例如,婴儿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他们熟悉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会等待这个熟悉环境来刺激,以此做出亲密的举动,比如,他们可能拒绝生人的喂养,直到母亲出现他们才会做出吮吸动作。 “6-12个月的婴儿出现了辨别不同人脸的认知能力,他们可以做到区分熟人、依恋对象和陌生人,并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反应”,这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孩子经历认生的阶段。有些父母抱怨孩子认生,特别是换了一个保姆就开始不适应,以至于不得不去把已经辞退的保姆请回来。孩子认生是好是坏?至少不用去责怪孩子,而是通过语言,反复告诉孩子,哪样的生人是“坏”的,应该通过大哭或者大叫来应对;哪样的生人是“好”的,应该去接受和适应。 我的孩子也经历过家人轮换带养的认生期,哭了整整一周,可是我没有因为她不适应而立刻让以前的熟人来带、也没有做到强硬的隔离处理,而是我和阿姨一起在家,陪伴孩子,告诉孩子,这个阿姨你要当作亲人来对待,两天之后,我的孩子就适应了,这么意味着,她能够理解,阿姨是生人,但是她是好的,可以信赖的,这也是孩子社会感形成的重要部分。 以上经验,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椰子妈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具备教师资格,专注于婴儿早期语言启蒙方法的研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