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突有感触写下的,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看见就是爱,爱就是答案。 这是最近听课萦绕在脑海的一句话,今天也特别有感触。晚上做好小子爱吃的蒸饭他突然说什么也不吃,开始爸爸在一旁耐心哄一会后还是不吃,一直带着哭腔说“不要”,但是他目前的语言能力也没有更多的词语去表达出他的需求来。所以后来被打了屁股。说实话,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我的心里是痛的,换做以往的我肯定会第一时间出面调停,但是这次我看着小子在身边哭得很委屈转身过来找我,我只是看着他默不作声。虽然我不赞同打骂的方式,但是我必须给予尊重。小子最近无缘无故的哭闹确实是多了,就像昨天给他榨好他他最爱喝的玉米汁,盛了一小碗端出来给他,后面把剩下的倒进大盆里。小碗里放一个小铁勺给他,一个瓦勺放大盆里,想等他喝完小碗里的再给他盛。当端给他小碗用铁勺给他舀来喝时,他突然就不干了。一个劲地摇头说“不要”,开始以为是太热,后来凉了再给他还是不要,一会指着大盘,以为他要大盆里的,又用铁勺舀了一勺,还是摇头不喝。问他是要哪一个,他又指着小碗,可是端过去他就又哭喊起来,我顿时就有点生气说不喝了,一下移走了小碗,他又哭着挪过去。就这样僵持不下,他哭得更厉害了,我抱起他,慢慢再跟他确认:是要小碗吗?他点点头,再问用哪个勺勺子喝,举起铁勺,他猛地摇头,拿起瓦勺,他就边点头边应嗯。原来是勺子的问题®,这回才愿意喝了。2岁左右孩子的执拗劲儿真是无敌了。主要是说话还不利索,真的很考验大人的耐心。 所以今晚这样情况出现的时候,我已经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开始小子被打了哭了一会又停了,爸爸又继续哄着,最后没哄着,哭声更厉害了。直接跑过来委屈地看着我,一个劲地要抱。再这样下去饭也不用吃了,所以我抱起小子,慢慢拍拍他的背,让他缓一下。 然后跟他说:“你是不是觉得委屈所以哭了?”他点点头。 “爸爸打你是因为他看你没吃饭,担心你饿肚子。你又没有跟爸爸说清楚你想要什么,爸爸也着急对不对?”他又点点头。 “那下次这样你可以试着说你想要什么,这样大家就不会着急担心了好吗?”他嗯地应了一声。 知道他情绪有点平复了,开始问他:“那你可不可以告诉妈妈,这是妈妈特意为你蒸的你平时最爱吃的饭,你今天是不是不想吃饭?那想喝粥妈?”他摇摇头。 “还是要吃面?”他还是摇头。 “那你还是要吃饭对吗?”他点点头。 “那刚刚是不是还不饿,现在饿了吗?” 我顺手给他喂一勺饭,他又开始摇头不要了。 “那你是不是不想吃这些菜,想吃白米饭?”他没有回答。 我转身给他盛了半碗白米饭,喂他,终于张口吃了。喂了两勺,自己就主动拿过勺子吃了。 后来吃完了叫他拿碗给爸爸看,他开心地向爸爸展示手里的空碗。 这样的事情往后肯定不少,每当自己情绪要爆发时,就会有个声音提醒自己,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所要真正表达的东西。反过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小子,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不知所措,只能用孩子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哭闹,说“不”,打人咬人来引起注意了。那一刻,我就真的看到了孩子,从而与他产生了情感链接。有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孩子自然就愿意合作了。大人不也是常说需要被理解吗?可是到孩子的事情往往就不能做到了,一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父母身份总以为自己可以居高临下,有资格去教训孩子,一个是我们希望孩子按我们想让他做的去做,一旦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就会以大欺小。说到底,我们还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去对待,而是把他当成弱者去控制。可是,当一个人感受到被控制时,他是不会想要合作的,任何关系都是如此。当孩子感受到“你在控制我”而不是“你在关心我”时,他只会本能地选择对抗。也许你会说,我家孩子每次被打骂以后变乖了,那只是他对恐惧的服从。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看到暴力的力量,父母用这样暴力的方式剥夺了他表达自己的机会,他只会相信使用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后,他也会同样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样一来,他就没办法学会如何与人沟通。 尽管听到很多父母说,我以后不要像自己的父母那样训斥,打骂孩子,可是却很少有人能说到做到。因为要拥有“看见”的能力,不是用眼睛,是用心看。 当我们用感官看时,无论语气、表情,孩子的状态完全是无理取闹的表现。当我终于愿意看见她的心,那里是他难以言表的恐惧,委屈和不安。 在感情里,也是一样的。我们会常常责备对方,为什么你看不到我的付出,为什么你从不在意我的感受,为什么你一点都不关心我……其实责备的双方都没有能力“看见”彼此。 我们之所以没有“看见”过别人的心,是因为我们常常被眼睛所见而蒙蔽,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忘了对方心灵的存在。 看见就是爱,爱就是答案。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渴望被看见,获得被认可的力量。愿我们都能成为不光有爱,而且有方法的智慧父母。 。。。。。 2018-7-1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