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老病死的教育,在国内鲜有人知,
在国外已经走进课堂
在中国,“死”这个字是不吉利的事情。尤其对于儿童来说,更是一个忌讳谈论的话题。然而随着小朋友们年龄的长大,关于“人为什么死了”,“我的小狗又去哪里了”,这些问题会时常出现在小朋友的疑问里。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和孩子讨论“什么是灵魂”,“什么又是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关于如何解释,也许可以用一本绘本去讲清楚。
从童话走到现实是对于逝去的体悟
在《蓝色森林》的开篇,塞奶奶对小薇说:“想不想和她一起去蓝色森林。”这一场奇妙的旅途,她们遇到了蓝胡子理发师、睡美人、三只小熊、大灰狼、拇指姑娘……和塞奶奶度过的奇妙之旅,仿佛是小薇的一场童话乐园的大梦,导演是塞奶奶,出演就是在睡前故事听过的童话人物。
看到这里,或许我们还认为《蓝色森林》对孩子来说,是一本发挥奇妙联想的童话之书。
然而当小薇从童话走到现实世界,她从妈妈那里得知,“塞奶奶走了。”
听到这个震惊的消息,小微虽然心有难过,但她却很坦然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因为在她的心里,带着她去蓝色森林冒险的塞奶奶,肯定是有魔力的仙女,是不会死的。
在故事的末尾,这本绘本才显露出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阿晴想要隆重的将《蓝色森林》推荐给大家的原因。
《蓝色森林》所传递的内容之重远远的超过26页纸张的重量,它的选题真是太独特了。这不仅仅是一本满足孩子幻想的图画书,同时也是帮助孩子认识和接受长辈去世的图画书。实质上这是对于死亡的教育。
走进国外课堂的死亡教育
在中国,很难见到家长能够坦然地与孩子谈论死亡。然而这堂关于生老病死的教育在西方国家,不仅出现在绘本上,也已经走进了小学课堂里。
在美国,老师会让小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家长也会带着他们一起到墓地和故去的长辈说说话。
在13年,英国已经有550所幼儿园开始死亡教育,而且专家和家长普遍认为,这样的教育,对帮助孩子们理解悲痛和失亲的现实,很有好处。
在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竟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
观察植物的枯萎,为死去的小动物开追悼会,为故去的亲人做纪念册,甚至到殡仪馆躺到棺材里亲身体验死亡。这些死亡教育的意义正是让小朋友们对死亡不再恐惧,带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必然经历的所有历程。能够平静的接受面对逝去的亲人或者宠物,心怀平静与感恩,这也是成熟的一种表现
未知死,焉知生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孩子年龄的不同,让她们了解死亡的方式也应该不同。针对3-6岁的小朋友,我们可以可以用童话、绘本这样方式让小朋友们从接纳逝开始。
那么《蓝色森林》的教育意义就更加明显了。《蓝色森林》,针对3-6岁的小朋友,用小朋友们普遍可以接受的奇妙幻想的童话故事,让大家淡然的接受塞奶奶去世的现实。它不仅仅教会小朋友们如何面对死亡和接受悲伤,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心灵的抚慰。
纵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会像是哈利波特那样一路经历了父母的去世、好友小天狼星、恩师邓布利多的离开,然而亲友的离去、宠物的死亡这些在小朋友们的成长中也是偶然会出现,我们不可避免。
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才会幸福的生活;有了对长辈逝去的正确认识,才能更珍惜生命与生活的可贵。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死亡教育,就从这本《蓝色森林》开始吧。
理解逝去
才更珍惜生命的珍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