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不若与众”……
可怜的独生子,打小儿就没有兄弟姐妹的概念;护犊子的老人,生怕孩子们在一起谁玩儿坏了谁;谨慎的爸妈,则希望孩子的小伙伴儿都是“门当户对”的……而笨爸爸每每看到“独性”的熊儿子孤单前行却也自得其乐的样子,总想让他多交些朋友——熊儿子本身“局长”般旁若无人梗脖望天的气度,不是什么孤傲,是他不敢不会不愿意不懂得交朋友。眼看该上学了,长大了,而“成立团伙儿”更是另一种意义的长大。
熊儿子最初的“团伙儿”是家族式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的孩子,借爸爸妈妈的关系,自动生成朋友。便利在于彼此了解更多,经常见面或提及的亲切感,让孩子交往的隔阂最小化。比起陌生人,相互谦让和彼此照应的礼数更周全,安全感也是仅次于和家人一起的。
而从幼儿园开始,熊儿子哭着“被迫加入社团”,但在逐渐体会和接受“帮规戒律”的同时,也在慢慢筛选出更愿意相处、性格爱好更相似的好朋友。“不爱睡午觉、爱讲故事、喜欢踢球、和咱家住得很近……”共同的话题和爱好,让熊儿子除了笨爸爸,多了另一个“故事发源地”;而好朋友比笨爸爸更懂得他们小孩儿之间的语言和思维。
“他今天没来、他去旅游了、他报学前班儿了、他的《童伴》丢了一本……”能回家给笨爸爸多讲几个幼儿园其他小朋友的八卦,无形中有了另一种小朋友之间的在意;而随着幼儿园的毕业,这一份最初的、关于朋友的意识渐渐开始了……
玩儿的时候,最容易“拉帮结伙”。从初次见面打招呼开始。首先得确认眼神,然后和男孩儿“盘道”、和女孩儿“搭讪”——先自我介绍,笨爸爸不怕“透露过多的安全隐私”——孩子纯天然的真诚,也是降低对方家长戒备心的最好方法;然后最起码得知道对方的姓名,再用游戏或玩具当做见面礼,受邀或邀请;态度礼貌些,分享大方些,自然而然就“入伙儿”了……
一旦相熟,和平相处对于孩子和大人同样是一门功课——欣赏、佩服对方的某个特点专长,发挥显露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是加分项。让双方小朋友跟爸爸妈妈描述“我今天和一个什么样的小伙伴儿在一起”时,家长能赞许和鼓励。。
和小朋友相处时,除了安全,你们的世界自己做主。但矫情、娇气、自私、告状,无论熊儿子还是对方,这些表现都是减分的。尤其霸道绝对不行!尊重和惧怕是两种意义——尊重可以谦让,但惧怕要么“散伙”要么“逞强”。
而万一无意中伤害了对方,先道歉再关心。如果还能在意到“团伙儿”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女生,那就太有小爷们儿气质了!最好还能用小朋友自己的方法自行解决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试试。不一定见效,但笨爸爸鼓励……
要交朋友还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日子——在出门旅行的火车上,尤其是假期里,一节车厢碰上几个适龄的小朋友很正常。那时,随身带的棋牌玩具、游戏绘本都会成为建立“团伙儿根据地”的基础,零食和水果则是巩固“根据地”的重要条件,同时吸引更多的“吃货小分队”;而在旅行住宿的酒店里,游乐区和游泳池常会“偶遇”同一拨小朋友,既然那么“有缘”,小朋友自然相熟得更融洽,笨爸爸也可能借此多一个酒伴儿,拼一桌更丰盛的大餐……而博物馆、图书馆里“我好像见过他”的常相逢,笨爸爸觉得更趋于课外班的同好,让笨爸爸想起小时候“迫于师威”的“学习小组”……还是等到无奈于独木桥时,再“重组山头儿”吧。
特殊日子则是每年孩子的生日,节庆,假期。熊儿子可以列出自己想邀请的朋友名单,再设计出当天的节目和游戏,准备好吃喝。这种聚会对孩子而言就是小型的狂欢;对家长也不失一个交流“育儿经”、扩大“团伙儿”编制的好机会。和手机里的各种“妈妈群”相比,笨爸爸更青睐线下落地的真诚,尤其是看着一大群孩子在眼前的各种无主题表演……不攀比,不功利,不心机。谢谢孩子带大人进入他们的世界。
笨爸爸不会对熊儿子说谁不能成为朋友;但笨爸爸喜欢有趣的孩子、乐观的孩子、和熊儿子不那么类似的孩子。早点儿有自己的“团伙儿”,除了是成长的标志,也是走进社会的必需。甭管是排斥、迟疑、笨拙,哪怕被利用、欺负、伤心……
“朋友”,在笨爸爸教给熊儿子的字典里,排名前三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