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
有一次,我到某电视台录制节目,话题是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好不好。
现场请了另外两位年轻母亲,她们分别代表赞成派和反对派。赞成“寄宿制”的,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反对的认为幼儿园缺少家庭的温暖,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太少,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两位母亲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的观点很明确,反对寄宿制。
“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且不说这样的目标本身很自私很伪善,推论也很浅薄——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他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孤儿院的孩子从小过着集体生活,儿童期的自理能力可能确实比一般孩子强,但大多数人成年后的面貌并不出色。事实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水平层面——这样说不是贬低这些孩子,只是陈述一种客观事实——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命运不公,剥夺了他们早年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他们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生命起始阶段性出现畸形,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