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孩子认清是非善恶、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此时家庭教育极其重要的任务。正确对孩子说“不”,会激发孩子天性中真善美的一面,促使Ta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
养育孩子,是一场筚路蓝缕的长征,是一场斗智斗勇、打怪升级的鏖战。其中有无数考验父母智慧的瞬间,怎样对孩子说“不”, 否定和阻止孩子的某些不当行为,恐怕是司空见惯而又玄机多多的问题。
对孩子说“不”是一门艺术,考验着家长自身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孩子的理解程度。
许多看似细小的问题,累积起来、一再重复就可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和性格气质产生深远影响。
1说“不”,要少而精
我一直觉得,对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抓大放小”是比较好的方式:
为他们确立好为人处世的大方向大原则,划好道德和安全两条底线;
在此基础上,尽量满足他们的探索欲、选择权和试错权,在生活细节方面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苛求。
这样,他们可以在一个拥有充分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把能量最大化地用于自我成长上,而不必消耗在天性与外力的对抗中。
等到年龄渐长,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教育力量的综合推动下,认知能力充分发展,一定会日臻完善和成熟。
因此,对孩子说“不”,要少而精,在关键的时候、重要的地方出手就可以了。
如果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那儿童简直有太多不正确、不完美、无厘头、没意义的行为需要被纠正了:
玩水弄湿衣服和地板,不行;
在墙上画了两笔、贴了几张贴纸,不行;
想试一下妈妈的皮鞋,不行;
偶尔实在太困没刷牙就睡了,不行
……
如果家长整天盯着这桩桩件件不停地对孩子说“不”,不仅自己累死气死,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多大的教育功效,还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
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在成人的世界里是否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一对夫妻:
妻子整天唠叨丈夫“不要把袜子放沙发上”
“不要把锅盖面朝下放灶台上”
“不要把垃圾袋颜色搞错”
……
那丈夫心里是不是会有一种不被信任、智商和能力被质疑和贬低的郁闷?妻子这么多的“不”,是会让他愉快地配合,还是厌烦并抵触?
这方面,我的发小莎莎做得很好:
在她女儿两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到我家来玩。小家伙活泼好动,看别人家什么都新鲜,一会儿在沙发上爬,一会儿去卫生间玩水,一会儿试着用遥控器打开电视……
这些,莎莎都没有出手阻止,而是默默微笑地在旁照看,并且不动声色地帮我“善后”,比如捋平被小家伙弄皱的沙发巾、擦干被小家伙弄湿的地面。
整个过程中她只对女儿说了一次“不”,就是临走时小家伙拿走我果盘里的一个火龙果时。她说:“妞妞,这是阿姨家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走。”妞妞听懂了,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犹豫地把火龙果放了回去。
论寻常礼节,我应该马上爽快地把火龙果给她,但我看出来莎莎在教育自己的女儿,于是就顺着她的意思来圆场:“嗯,妞妞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很好。现在阿姨送给你了,你就可以拿走了。”妞妞甜甜地说声“谢谢阿姨”,开心地揣着火龙果走了。
我佩服莎莎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如果她对女儿的每个行为都加以阻止,很可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蒙上对“做客”这件事的阴影,甚至在自己家里都变得束手束脚,这也不敢动那也不敢碰,失去童年应有的天真烂漫。
而在整个过程中只出现了一次的“不”,一定让孩子印象深刻,不能擅拿别人的东西,这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礼仪一定在她心中扎了根。
莎莎的女儿今年十岁,品学兼优,性格阳光,是班里的志愿者活动积极分子,说话做事非常得体,既有这个年龄的纯真和朝气,又有分寸、懂进退。
而莎莎回忆自己的育儿之路,基调一直是温馨淡定,并没有多少因为对孩子说“不”而搞得大人小孩窝火炸毛的时候。很多人向她讨教秘诀,她说,就是因为我对女儿说“不”一直是少而精,那有限的“不”才能深深印入她的脑海并化为自觉行动。
一个处于生命潜能展开阶段的孩子,比起时时处处的严格规矩,他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包容他的不完美、顺应天性并适当推动的成长环境。
做父母的不妨改变心态,试着多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言行。如果,孩子只是搞了点小创意小破坏,给家长增加了些家务,或者只是某些细节的养成还不够完善,那么不妨不要急着说“不”。
“不”说多了容易变成陈词滥调、情绪垃圾,少而精的“不”才有力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