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做法是:抱。 结果是:孩子的需求总是得到及时回应,他很少哭。我们的一些带娃理念:首先,注重娃的安全感。自他出生起,我24小时*365天亲自带,母乳亲喂到两岁四个月,自然离乳——我基本上执行了所知道的最高带娃标准,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离开过他一天,走哪儿带哪儿。我们亲自带,就是想用实际行动让他知道: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爱他。爱的第一步是接纳: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当然不会因为哭,爸爸妈妈就烦了,就不爱他了。同时,培养娃的钝感和韧性。在人生路上,我们希望他勇于探索、抗干扰,越挫越勇,而不是一折就断。培养钝感和韧性,不是人为制造困难,或压抑忽略他的正常需求,而是从他幼小起,就通常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让他学会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件长期的事。【一岁前的带娃经验分享】1、哭是婴儿的语言。大人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一个不会说话、生活又不能自理的婴儿,只能通过哭声来表达需求,以得到及时的照料。大自然赋予了一些父母本能:自从有了孩子后,我就象装了一个雷达,不管在哪儿只要听到孩子的哭声,我的大脑就会去追踪声音来源。哪怕这个声音遥远而微弱,哪怕我非常肯定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哭。 这个体验宝爸宝妈们有过吗? 这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我的理解是:父母敏感孩子的哭声,这是基因的本能。2、婴儿哭,大多是生理需求未得到及时满足。所以我顺应了母亲的本能,只要孩子一哭,我总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如果正在上厕所,也会先用语言安抚:宝宝醒了?妈妈在呢,宝宝等一下下,妈妈就来了。然后用最快速度冲过去。如果他哭,有经验的奶爸奶妈,总能迅速排查出他的诉求:饿了,困了,无聊了,屙了,尿了,热了,冷了,蚊子咬了,碰疼了,肠胀气,病了…… 小婴儿,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一旦得到满足,他就消停了。如果你总是能让他舒舒服服的,他就天天开心得不得了。(p.s. 延迟满足感,对一个小婴儿来说,还是早了点。)3、建立合理的作息规律,防“哭”于未然。带小婴儿,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而规律的日常作息:吃玩睡,让他感觉温暖、舒适。然后,多亲亲多抱抱,唱唱歌、说说话、陪他游戏(孩子们对各种版本的藏猫猫真是谜一样的热爱),每天都说我爱你。如果你安排得合理:在他困之前,就哄他睡了;在他饿之前,就喂饱了肚子;舒服自在,有人爱又好玩…… 哭啥啊?4、其他可能哭的情况。我家的很淘气,但在婴儿阶段,他吃饱了就笑,睡醒了躺着手舞足蹈。塞个玩具,能玩很久(对婴儿来说,他们能专注一件事的时间是逐步延长的,开始几分钟都算长的),或专心致志练翻身练撅屁股……会爬后,放下地就自己玩去了。摔倒了呢?他自己就爬起来了啊。 一般不是疼得厉害或受到惊吓,他都不会哭。如果他哭了,我先查看情况,再抱起安抚,待他比较平静后一起总结经验:原来宝宝这样做有点危险呢,下次我们知道不能这样玩了。孩子会从摔打和疼痛中学习的,有了一次之后,他们会很聪明的规避相似的危险。活动能力强之后,偶尔的小磕小碰是在所难免的,通常他没反应我就没反应,连表扬勇敢的话也没有。再大点之后,如果他主动配合做一些不情愿的事,比如打疫苗,我就会表扬他勇敢配合的态度。有时和朋友聊天他正好小磕碰一下,朋友通常会有所反应,我就很随意地说,没事,我家娃皮实——其实是说给小朋友听的。打疫苗呢?我们的做法是,出发前告诉他要去打疫苗,会有一点疼,哪怕他听不懂。这么做是因为孩子需要被当做大人一样去尊重。另外,说会有点疼是尊重客观事实。 如果他哭了,就说:打针有点疼,但过一会儿就好了,疫苗是为了保护宝宝的。 一两岁后能沟通交流后,我们在家做模拟游戏,让他当医生给我们打针,然后安慰我们。他通常会说:坚持一下,一会儿就好了。 想拿危险的东西而不被允许了呢? 我们的做法是,不给孩子诱惑,把家里所有对孩子不友好的东西都断舍离了,该锁的都锁起来了。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转移注意力、交换或替代,还是比较好用的。比如说,他要抢你手上的筷子,你说:宝宝有宝宝的筷子,妈妈有妈妈的筷子。然后递个训练筷子给他。……一岁前还没有太多无理取闹的时候,只要能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我们的经验是,孩子反而不容易有激烈的哭闹情绪。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