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至极。确切地说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总体上,我们的家里跟八十年代其他的农村家庭一样,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具和简陋的家具,可谓家徒四壁。但是,年幼的我们总能看到卧室的衣柜顶上放着一些方块砖的东西,纸做的,跑去问母亲,她神情严肃地告知:那是父亲的书,很重要的东西,动不得的。跟小伙伴们玩耍间问人家家里有没有这样的存在?答说没见过。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些“很重要的东西”的缘故,我的父亲总显得同村里别的父亲很不一样。当然,大家都是早出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勤勤恳恳地在田间地头劳作着。可一回到家里,父亲第一件事就是冲洗掉一身的泥渍汗水,穿上白衬衣军装裤,腰系一条军用皮带。(我的父亲年轻时曾报名参军,不知何故没有去成,此后他一直钟情于军人的装束。)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乡村教师的标准形象,哪里有农民的痕迹。晚饭后没有电视(在当时的农村,这也是稀有的产物)看,但父亲会给我们讲故事,内容全都来自他的“很重要的东西”,这是最美好的时光。当时小小的脑袋开始装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刘备摔阿斗”、“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如此类型,不一而足。对这些内容似懂非懂,但是情节波澜壮阔,百转千回,很是吸引人。后来上了学才渐渐知道有一类叫做名著的书籍,什么《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而这些都是父亲的珍藏!
上学识字后,随着对探寻外界的渴慕,好奇心增强,胆量也大起来。越是被告诫“动不得的”东西,越是想要一探究竟。于是,父亲的书籍就首当其冲地成为“探宝”对象。对我而言,那里面的确有不少“珍宝”。古典名著固然很好,但是里头的文字读起来总有些不得要领。好在还有不少页面宽厚度薄的书(再长大些才知道那是杂志),封面赫然印着《世界未解之谜》。它的魔力非同寻常,在小孩的眼里,每一页都是像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从不明飞行物UFO到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之谜到秦始皇陵墓……
书籍对于小孩子所展现的世界是广阔无边的,想要在这个世界自由翱翔,只需关上一扇门将一切的喧嚣挡在门外。而我,只要有一本好书,就可以一直待在门内。
爱上看书之后,有限的零花钱也不再用来买玩具了。母亲带着上街,唯一的要求也只是要去一趟新华书店。
孩童时期读书的体验,快乐居多,但也免不了看到悲剧故事,小小的心灵开始滋生出同情,悲伤和怜悯。人的感情一旦变得丰富,总是想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的。有人选择倾诉,也有人选择歌唱,抑或是表演,但是对于我,写下来是最好的方式。任何时候,似乎带着真情实感便总能写出一些东西来。加之看过的书已经不少,也学会了一些借鉴和模仿。写出来的文章先把老师给小小打动了,还帮我拿着小文章去投稿。结果那篇《送给妈妈的礼物》出乎意料地拿了小学生作文比赛全国二等奖。收到遥远(以当时的年纪看,只要不在同一个城市,都是遥远的地方。)的组委会寄来的十元稿费,一张合照(照片上当然没有我),是当时作家协会的徐迟和姜锋青两位作家,脸上都挂着微笑,眼神中透出学识渊博的光芒。他们是想用照片意以寄托长辈作家对小作者的厚望吧。奖品当中还有两本学习数学的趣味书本,印象很深刻地记得有一本名为《孙悟空西游学数学》,似乎在鞭策我作文写得还不错但数学也不要偏科落后呀。真是用心良苦的组委会!
获奖的经历算为热爱看书的额外小小奖励。但是阅读过程的心灵成长和思想飞跃才是受益终身的彩蛋!
每一个少年的成长,似乎总避免不了各样的烦恼,虽然不一定像维特那样,但也着实让人神伤。好在,迷茫的时期里,有书为伴。回想起来,真感谢那段迷茫而不堕落的时光。这一时期,幸运地读到《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好书,从孙少平和高加林身上同样看到了迷茫。没有指路的明灯,内心的彷徨只会加剧这种迷茫。而书中一个个人物的蜕变成长,教会我正视自己的低谷状态,并且不放弃希望地一步步认真走下去。有时候很慢,但是没有后悔也不会回头。
工作后的忙碌曾一度成为没有时间看书的理由和借口。不看书的时间间隔越长,内心越不安。在某个不眠之夜偶然将枕边书打开,烦躁的心渐渐安静下来。幡然醒悟:长期的压力不安失眠原来是一直把自己关在了那扇门的外边。打开一本好书便推开了一个美好世界的大门:那里没有无尽的压力;没有响个不停的“叮铃铃”电话声;没有没完没了的寻求身份认同……那里只有属于自己的心的世界,是宁静的透明的愉悦的幸福的,在那里最大的幸福是找到了自己,认清了自身的价值,完全接纳了自己。那扇门坚不可摧,如果自己不愿意,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打扰到。暂且把它称为自己的美丽新世界吧!
由于先生工作的变动,去年随他从一线城市迁入到一座休闲放松的城市,节奏的变换,环境的改变,加上新朋友很少,再者又是孕期一直在家中静养,我瞬间成了最幸福的人--能够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人是幸福的--不是吗?
我推开了那扇门,在广阔的世界中,又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他们每一个都充满智慧,拥有宽广的心胸,知识渊博又心怀谦卑。先是老舍先生,他耐心地带领我去认识《四世同堂》小羊圈大杂院的一户户人家,引着我去看战争年代国破家亡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还有毛姆,他的《月亮与六便士》可以让人如痴如醉,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对待婚姻和家庭固然令人诟病,但是他追求梦想的决绝和行动的确是令人震撼。刘慈欣老师--大刘--向我展示了三体世界的浩渺奥秘,人性的贪婪自私在争夺地球有限资源时一览无余。梭罗的《瓦尔登湖》不仅呈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更是字字句句滋润心田,荡涤心灵的尘嚣。矮大紧--高晓松老师--上知天文下通历史地理,一部《鱼羊野史》全集活脱脱一本生动的文化百科全书!村上春树的游记已经一本不落地入手,每一篇都是生动真实的观察佳作,语言往往诙谐幽默,描述新颖自然,读罢就如同到书中游历了一番(真正体会到“看写得好的游记比实际外出旅行有趣得多。”),还不时令人开怀大笑。村上先生的《雨天炎天》、《边境近境》已经读完,手头的《远方的鼓声》也已读至一半。基本上都是愉悦轻松的经历。接下来要重读《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对于青春抑郁小说的基调,心情自然是要调整的,这样的计划看来要移至生产以后了……热爱的作家当中,还有沈从文、雨果、简·奥斯汀、哈珀·李(尽管她一生中只发表了一部长篇《杀死一只知更鸟》)、卡勒德·胡赛尼。
当然,这仅仅是从我读过的有限的书单中来看的。曾在一本书中看到对四种认知状态的描述: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二、知道自己不知道(求知探索);三、知道自己知道(探索规律);四、不知道自己知道(空杯心态)。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目前我是读得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知识的有限,恰好是第二个阶段。幸好已经从第一阶段提升上来,这点小小的进步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几十年对阅读的热爱与坚持呀!虽然不知道何时能够达到第三、第四阶段,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