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越了解自己的情绪,越能与自己和平相处。我的情绪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来了是为了做什么的呢?
乐乐应是五个小人里面的主角了吧,那么人生的大方向就应该由乐乐来主导么?但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忧忧,怕怕,生气和恶心。
看着乐乐随着睡梦中的莉莉的音乐声欢快起舞时,真的边哭边开心。每个人都有小情绪,在安甜美梦中,一切消于无形。
潜入我们的记忆深处,原来最深的潜意识中,有我们最害怕的,最不易察觉的“恶魔”,在那里,那么面目可憎。
然而同时又是那么缺乏关爱,为什么我们不去多抱抱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呢?用爱去融化一切你害怕的,担忧的,恐惧的。
在记忆深渊,埋葬了我们多少早已记不清的瞬间了,有时候那么拼命的去回忆,徒劳无功。儿时最亲密的假想玩伴消失于无形,乐乐却坐着它的小火箭冲出来了。我们长大了,很多时候都已不需要儿时的玩伴了。
乐乐是要伴随我们一生的,但这快乐中有时是不是也夹杂着一丝凄凉与无奈。
乐乐一直都禁止忧忧去碰核心记忆球,最后又不得不把它们都交给他。
我们渐渐都学会了拥抱悲伤,在多种情绪中拓展灵魂的张力。
在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一书中有说到,襁褓中的孩子处于安全感的极度确实中,他们用每一次的哭闹来索取父母的关注,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长大后内心的小人也会更脆弱,这也是原生家庭的另一种反射。
而对于孩子每一次的索取,父母都能在身边给予安慰和关爱。随之长大,孩子也会内心充盈,自信独立。
在寻找归属感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言行,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角度,来解析孩子如此这边行为的原因。
很多时候孩子都会寻求父母的过度关注,这时父母要为他们留出寻找自我价值的时间和空间,不要保护过度。
让他们逐渐把寻求父母的关注,转移到那些不需要父母参与的有趣事情上来。
平时爸爸在书房办公,妈妈在做饭时,小女孩宁宁在儿童房玩耍时,总是一会叫妈妈或者爸爸来陪她一起玩。
应对这种“粘人”孩子的方法是,小女孩一再减妈妈时,妈妈可以只回应,但不要妥协。小女孩可能会尖叫,而妈妈要保持情绪平稳。
或者可以和她设定一起玩耍的时间,比如再过20分钟就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女儿开始适应一个人等待的状态,在孩子独自等待的时候,可以建议他找些有意思东西自己玩。
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一个人玩也是有意思的。
针对挑战和顶撞父母的孩子,要理解他们需求自我价值和施展权利的欲望,并且给他们施展权利的空间。
有时候孩子特别喜欢某一种玩具,很喜欢父母给自己买来,而父母却没有即时满足他们的需求,事后孩子再念叨的时候也置之不理。
他们很可能会产生顶撞父母的行为,事事都想和爸妈对着干,被骂也无济于事。
遇到孩子的顶撞行为,父母需要放低身段,观察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愿望没满足,大人可以用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询问,让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无论孩子的想法对不对,这毕竟是孩子内心的症结,父母要接受孩子“有需求”这个事实。
父母要明确表示理解孩子坚持意见的理由,并且告诉他:“你有权利坚持自己的意见”。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诉求被理解,自己的权利被尊重,他就不再觉得自己被强迫,他的状态就由坚硬变得柔软,觉得没有必要跟父母对着干了。
现在很多文章帖子都在吐槽妈宝男是如何依赖父母,自己什么事都不想做,也并不会做,像是放弃了自己。其实这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父母更应该少提及“错误”“不对”等放大挫折感的言语,耐心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技巧,帮助他们找到自信与独立。
孩子成长到两三岁时,其实就有自己动手做事的欲望了,他们很想要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但是刚做,难免因力气不足,或者不熟练而显得笨手笨脚。这时候很多妈妈们,就开始不让孩子做事了,认为教孩子做,还不如自己做完呢,省时省力。
父母需要用耐心和时间来教会孩子做正确的事情的具体步骤和详细技巧,可以把一个具体的任务,分解成零碎的步骤,让孩子稍微动动手、动动脑就可以得到小小的成果。成果聚少成多,逐渐有了成功的经验,孩子也就慢慢找回了自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