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中午,我在做午饭,旁边的案板上放了小半个西瓜。忙碌期间,我一回头,看见孩子拿着刀,给自己切西瓜。
和我们惯用的做法不同,他是把那小半个西瓜倒扣在案板上的。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冒出来一个念头,“要不要纠正他?”

一瞬间,我又把这个念头放下了,“倒扣就倒扣吧,其实也没什么”。
接下来的发展很有意思,孩子用西瓜给自己切了个拼图,还是3D的,拿去玩了。
如果我一开始纠正了孩子的“错误”呢?事情会怎么发展?我的纠正就打断了孩子的尝试。
他原本的精力用在怎么切西瓜上,如果有了我的介入,孩子的精力就被转移了,转而思考“妈妈说我这么做不对”。这时候,内心力量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的会跟妈妈呛呛,“你说的不对,我的才对”;
有的会拼命尝试按照妈妈说的做,让自己“做对”;
也有的会就此放弃,转而去干其他的事情……
但不管是哪种反应,这个“我做错了、我不够好”的感受都会在孩子心头掠过。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纠正孩子之后,孩子其实也很想做到我们提出的做法,可是,往往努力很多次也难以成功。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事情其实是这样的——“你以为我做错了,其实只是你不懂我”。

就拿切西瓜这件事来说,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会看到西瓜肉粘了案板不够干净,看到这种倒扣的切法汁水横流不够利落。当我们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就会意识到,他采用的做法看来非常奇怪,但确实非常适合他。
在他现在的年龄阶段,四肢的大肌肉已经很有力量,但是手指上的小肌肉还需要发展。我猜测,他一定也尝试过用大人那样的方式,一只手扶着西瓜,另一只手拿刀切。但是手指的力量不够,切不动,所以他才想了个倒扣的办法,这样子西瓜不会晃动,就可以两只手一起拿刀。这真的非常适合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就是有那么一个阶段,孩子分不清楚哪边是左,哪边是右;
就是有那么一个阶段,孩子会把2和3写反;
就是有那么一个阶段,孩子手指上的力量不足,做不到一些精细动作……

那么,在这些事情上,我们要怎么办?错误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教导孩子、纠正孩子?
如果我们真的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我们觉得不好的做法,就是当下非常适合孩子的做法。经由这些“错误做法”,孩子收获的是“我能、我行”的感受;而经由我们的纠正,孩子得到的却是“我做不到、我不行”。
在很多事情上,错误才是美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