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宝宝入园了,在幼儿园里表现的非常好,可是一回到家里,却是另一种状况,发脾气、使小性子、不听爸妈的哄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补偿性反应”的表现
有的宝宝在幼儿园表现很好,既乖巧听话又很懂事,和小朋友相处得也不错,可是回到家后却经常为一点点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哄都哄不好;有些宝宝入睡困难,睡眠期间频繁惊醒,哭闹,甚至会在夜间倒退到婴儿时期的行为状态——需要爸爸妈妈抱着才肯入睡⋯⋯这些都是宝宝入园后的补偿性需要引起的反应
出现“补偿性反应”的原因
出现上幼儿园很乖,回家却乱发脾气的情况,家长也许认为是宝宝在幼儿园受委屈
了。其实,这只是宝宝的“补偿性反应”。就像饿了很长时间,一旦遇到食物,就想要很多,以弥补内心对食物的渴望。有“补偿性反应”,说明宝宝在幼儿园过于紧张,并不放松,这也是一种不适应的表现。有些宝宝可能在适应幼儿园生活之后就会放松,“补偿性反应”也随之消失;有些宝宝则需要成人的帮助才会慢慢放松下来。
如果宝宝出现“补偿性反应”,爸爸妈妈该怎么做呢?
爸爸妈妈首先应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太追求完美的人,对宝宝是否要求太高。如果是,请尝试调整一下,让宝宝只做小孩子,而不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小大人”。
爸爸妈妈是不是会觉得让宝宝上幼儿园有一种内疚感?很多家长在送宝宝上幼儿园的最初阶段会有这种心理,尤其是把正在大哭的宝宝放下就走的时候,更觉得对不起宝宝,好像是抛弃了他一样。于是,家长就会不自觉地在家里表现出想要补偿孩子的态度,这些会加重宝宝的“补偿性反应”。
爸爸妈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养行为以及和宝宝间的亲子关系,反思自己平时对宝宝是否太放纵、太娇惯。比如有些爸爸妈妈习惯简单地用物质来表达关注和爱,这些都容易诱发孩子的补偿性需要。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可能理解宝宝的心理需要和承受能力,不要给宝宝太多的压力,不要一味地强调听话。让宝宝做回自己更重要。如果宝宝发脾气,家长要允许,但不助长这种行为。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发泄不良情绪,但必须有度。父母还可以通过运动或者大肢体动作的亲子游戏,帮助宝宝疏导自我压抑的情绪,或者利用宝宝感兴趣的话题巧妙地转移其注意力,这些都有助于宝宝的自我修复,以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幼儿园的生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