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这个名词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了解,尤其是家有“熊孩子”的家长,往往会调侃或怀疑自家的“熊孩子”是否患上了多动症。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朱冬生主任医师表示,孩子“多动”不等于得了“多动症”,不要盲目给孩子贴标签。但如果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易冲动等三个明显的特征时,家长需提高警惕。
“熊孩子”≠多动症
“孩子多动不等于得了多动症。” 朱冬生强调,顽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能盲目地给这个年龄阶段活泼好动的孩子随便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多动症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之一。据了解,学龄期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3%~5%,
目前较多学者认为它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动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吻合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三个核心症状,可造成儿童学业、职业、情感、认知、社交等多方面的损害,约七成的患儿会持续到青春期,有三至五成的患者甚至还会持续到终身。“如果发现得早、干预及时,大部分多动症患儿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朱冬生表示。
朱冬生强调,家长在碰到“熊孩子”时,既不能随便贴标签,但也不能忽视,最好是交给专业的医生去判断。一般医生在诊断前,都会先根据与父母及孩子的访谈,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心理学评估和实验室检查等详细评估后,才做诊断。一旦确诊为多动症,则需要老师、家长和医生共同参与,采用心理支持、行为矫正、家庭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