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伴》甩货,笨爸爸去快递公司的仓库盘点,事先和熊儿子“请过假了”;但他一直追问,“爸爸几点回家?爸爸到哪儿了?爸爸,爸爸……”
熊儿子第一次叫爸爸印象不那么真着,似乎他只是碰巧吐泡泡般“噗”了两下嘴唇,丈母娘却兴奋地鼓励他继续,并向全家宣布,会叫“爸爸”了。
之后从慢吞吞的,含混不清的,奶声奶气的声音,逐步舌头利落了,声音清晰了,语调也学会抑扬顿挫了;“爸爸”——也是从那天起,熊儿子“正式宣布”了笨爸爸的身份;我也才真正成为了一个小屁孩儿的笨爸爸。
学话之初,笨爸爸强行灌输了一个游戏——爷俩互唤。“爸爸。”“儿子!”“爸爸。”“儿子!”“爸爸。”“儿子”……尤其在公共场所,大庭广众之下,这种互唤更像一个表演,旁若无人,声情并茂。这句经典对白从此成了爷俩之间,连接最紧密却又无形的纽带。
好多次,在人流密集的场所,笨爸爸稍一走神儿,视线短暂离开了熊儿子,这时,一声“爸爸”准保会牵引起眼神儿四处踅摸;最奇妙的是,当笨爸爸抬眼张望时,会发现N多的爸爸也都闻声、抬头、搜寻……有时本就是别的小朋友在叫爸爸,但稚嫩的声音笨爸爸分辨不出,只要听见“爸爸”,就觉得是自己的熊儿子。
如今,虽然长大了一点点儿,但叫“爸爸”的声调似乎变化不大。
占便宜领的儿童手表是熊儿子和笨爸爸的对讲机,有时即使在家里楼上楼下,也要互唤两声,语音留言;而每次呼叫“爸爸”都是开头语,而且不厌其烦,句句都得“爸爸”引领。
仓库盘点,手机哆嗦不停,瞟了一眼,N条熊儿子留言;不听也猜得出,无非都是问笨爸爸何时回家,重点则是“今晚的睡前故事还讲不讲……”
点清库存,开始忙着给分销商报数,熊儿子的语音留言却执着而密集地呈“轰炸状态”,索性歇歇,逗逗熊儿子——打开微聊,一长串儿不见头尾、却都只有三五秒的留言,“爸爸”,“爸爸在哪儿”,“爸爸回来吗”“爸爸、爸爸、爸爸”……
最后的几句依稀听出了哭音儿,看看表,过了睡觉点儿了,也许是被迫睡了,似乎还能感觉到眼角泪痕的清凉……
盘点结束,找了家小饭馆儿喝口馋酒。
手机放在桌上,熊儿子迭声的“爸爸”就是下酒菜儿;用握成的拳头侧面儿在窗户的雾气上“印”着小脚丫儿,听着一声接一声的“爸爸”……
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