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娃娃们大概都经历过“把屎把尿”,到了现在,老一辈每次一说到孩子,都会说:“我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孩子拉扯大......”
他们认为“你小时候就是这么把大的,也没见出什么问题”所以很多老人从娃一出生起就开始“嘘嘘......”给宝宝把屎把尿,甚至还伴随着把尿成功的欢呼声。
一旦孩子不配合,他们甚至会采取打屁股等方式,不限制时间,直到孩子排出了小便才停止。但这种做法真的好吗?答案:NO!
把屎把尿的危害
把屎把尿的标准姿势如下:
大人手握孩子两条腿,呈八字形打开,露出私处;
将宝宝的臀腰紧紧靠在自己的肚子上;
然后发出「嘘——嘘——」或「嗯——嗯——」声,以便宝宝可以尿(便)出。
★损害关节部位
刚出生宝宝的脊椎与髋关节都还未完全成熟,非常脆弱,容易造成移位或者是弄伤。把尿的姿势会让宝宝全身的重量都落在了这两个部位,而且一般宝宝不会在把尿时立马就尿出来,那么这个姿势就得维持更长一段时间了。
时间一长,这种把屎把尿的姿势很容易损伤宝宝的关节部位,百害而无一利,不可取。
★易造成宝宝脱肛和肛裂
有数据表明,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屎把尿有一定的关系。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许多妈妈、奶奶频繁给孩子把屎把尿时,容易造成宝宝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导致宝贝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
★阻碍孩子自主排便意识的养成
孩子学会控制尿尿和便便,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他要先能感知尿意和便意,然后才能协调自己的肌肉组织来控制大小便。家长勤把尿的后果,就是造成宝宝完全不知道根据尿意排泄,而是根据大人的动作和嘘嘘声来反射性排尿。
家长频繁把屎把尿,宝宝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久而久之容易尿频。
宝宝如厕训练是一门必修课
不管你愿不愿意、或早或晚,宝宝终究还是要学会自己上厕所的,因此如厕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
1 岁以内,宝宝的神经系统等生理构造还没有发育完全,不建议进行如厕训练。同样,把屎把尿也是不推荐的,这个时候还是建议家长用纸尿裤,不用担心宝宝得尿布疹,只要勤换尿不湿,就可以大大减少宝宝“红屁股”的几率。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2 岁之后就可以尝试脱掉纸尿裤,开始进行如厕训练啦~对于要进行如厕训练的宝宝,做好这三点很重要。
★准备好坐便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厕训练开始前,买买买的工作一定要做好。
购买儿童专用座便器非常有必要。在选择坐便器时,家长最好选择食品质材质的坐便器,光滑无毛刺,以免孩子使用不舒服,甚至刺伤孩子。坐便器选择内胆容器可分离的设计,倒便便、清洗都方便。
给宝宝准备如厕工具是最重要的开始,让宝宝有尿意的时候主动寻找坐便器,尝试自己坐在坐便器上,并逐渐掌握不尿到外面的技巧。这些技能的提高,可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集中训练
等宝宝逐渐熟悉坐便器之后,适当加大宝宝的饮水量。在宝宝有尿意时,带宝宝到坐便器旁边,帮宝宝熟悉整个如厕的过程:到坐便器旁边——脱掉裤子——跨上马桶——上厕所——穿上裤子。
这样集中几次来帮宝宝来熟悉和掌握这个过程。
★家长摆正好心态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进行如厕训练时,家长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刚换好裤子,又拉了;洗不完的内裤和裤子;训练了一段时间学会了,可宝宝突然又开始尿床了......
这个时候需要家长足够的耐心,家长要调整好心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要斥责孩子。当孩子经历「失败」后,告诉孩子这只是偶然:「下一次有尿意了,就赶紧告诉妈妈,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自主如厕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大不了咱们就再穿一阵纸尿裤呗。
说了这么多,希望妈妈们对把屎把尿这件事情有一个相对清晰和客观的了解。老一辈那一代,因为没有尿不湿、坐便器,“把屎把尿”是没有选择的做法,但在这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大人省心孩子也省事,何乐而不为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