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宝宝树粉丝发来的私信,心里暖暖的,只为那份信任。素昧平生,能读了文章后就信任我的,我必抱之以诚。
说实话,我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育儿师,没有专业知识护体,也没有权威职业背书,我所拥有的,只是带娃一路走来的积攒的经验,还有融入文字的那份真诚、那份感性。但我相信,纯理论不一定能教育出好孩子,没理论也不见得培养不好孩子。
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做好自己。
我的父母都不是高学历。父亲初中毕业,母亲小学没毕业,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知道。就是这样的父母,含辛茹苦,靠着家里的小磨坊、几亩薄田,培养出两个211、985的硕士研究生。在村里总共出不了几个大学生的大前提下,我觉得父母足以称得上育儿楷模了。
他们没有专业育儿知识,但是他们有为人的基本准则。
我的父亲是领养的。
亲奶奶在生下父亲的时候,家里已经有四个孩子了,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奶奶只有两个女儿,一心想要个儿子,就抱走了父亲。后来奶奶又生了二叔。
小时候的父亲怎么成长的,隐约能想象出来。也从亲奶奶那里听说过,奶奶骂父亲的时候,她独自在屋里偷偷抹泪,后悔把孩子给人,日子虽苦,也不该就缺了父亲那口吃的吧?毕竟在父亲后面,她又生了两个儿子。
父亲在小时候,就应该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吧?但凡领养,总是很容易被人指指点点,总是很敏感地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
按常理,在父亲被教训的时候,应该心里是满满的不服和恨意,长大后,不孝顺爷爷奶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有多少亲生的不孝子呢?!
然而情理之中的事却是,爷爷奶奶并不待见父亲,他们更亲自己的亲生儿子——我二叔,还有堂弟堂妹。我和弟弟小时候并没有享受到爷爷奶奶的疼爱,那种差别对待,露骨似的明显,直到奶奶快去世的时候,我才释怀。
但是父亲就是非常“固执”地孝顺,比一般人都要孝顺。小时候,我并不理解父亲。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孝顺。
他会把自己的工资给爷爷奶奶,为了准备娶二婶的彩礼。为此父母亲多次吵架,家里真的揭不开锅。母亲一看日子没法过,果断分家了,赡养爷爷奶奶的任务就落到了他们身上,因为一开始,偏心的爷爷奶奶订立的就是“不平等条约”:父亲负责粗粮(玉米、小米之类的),二叔负责细粮(面粉、大米之类的)。80年代的老家,逢年过节才吃一顿饺子,所以这样的分配,基本上相当于父母亲在赡养爷爷奶奶。
可是父亲没有丝毫怨言。他说,“没吃怀中奶,穿过身上衣。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结草衔环以报。不要管别人孝顺不孝顺,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各尽各心。”
能尽自己的孝不论他人非,把自己的责任认清,能“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父亲真的做到了,而且问心无愧。
对于亲爷爷奶奶,父亲心里有没有怨恨,我不得而知,他从未表露过。我只记得,每个正月里,我们一家都会去看望二老,叔叔大爷们,相处也非常好。只是父亲怕伤了爷爷奶奶的心,不敢来往过密。亲爷爷奶奶也不敢过多招呼我们,怕爷爷奶奶多心,因为认亲是他们的忌讳。
爷爷奶奶去世后,跟叔叔大爷们的交往日渐增多,真的是血浓于水,砸断骨头连着筋,堂弟堂妹们也是没来由就亲近得很。
追根究底,所有这些亲情都离不开父亲的人格魅力。他如巍巍高山,早已给晚辈们树立好了榜样。
正直、诚信
不知道怎么会那么巧,母亲也是领养的。
她是在出生后十多天被抱回姥姥家的,因为亲姥姥产后去世了,虽然当时年仅八岁的大姨哭喊着不能把妹妹送人,但是姥爷觉得没法抚养好母亲,决定送走。
当时姥姥家已经有两个儿子了,可是生了女儿总是夭折。好几个长到六七个月的孩子,白白胖胖的,就生病没了,姥姥为此哭了无数次,以至于上了年纪后就双眼模糊,跟雾里看花似的隔着一层,做了白内障手术都不管用,都是年轻时落下的毛病。
有一天姥姥听人说,抱个孩子,准能养活。
不知怎么访查到相距几十里以外的另一个村子有人要送出孩子,一心想要女儿的姥姥就把瘦弱的母亲抱回了家。但是看着巴掌大的母亲,姥姥心里就更没谱了。当初自己生的胖乎乎的孩子都没活下来,这么小个皱巴巴的家伙能活么?
母亲就是命大,在姥姥家慢慢长大了,而且还享受着大姐姐的超级待遇,上面有两个哥哥罩着,后面有两个妹妹跟着,一家人最疼的竟然是母亲。姥姥从来都没把母亲当成外人看,对母亲也是比自己亲生的孩子都亲,对我和弟弟也格外地疼。
当初领养时,两家人曾做过一个约定——孩子七八岁懂事了,一定要相认的。那也是大姨同意送走妹妹的唯一条件,她不能失去姥爷之外的唯一至亲。姥姥姥爷一直没忘这个约定。
到了母亲七岁那年,姥姥姥爷就把认亲的事挂到了嘴上。母亲也早就知道,自己是抱来的。但是她害怕相认。一看到家门口停着什么车,撒腿就跑;一听说有白庄的人来了(亲姥爷家所在的村子),马上就不回家。为这事,母亲曾经跑到了几十里地开外的亲戚家,为了逃避相认,就因为表姨开玩笑说了句,“白庄来人了,要领你走。”
虽然母亲不愿意,但是姥姥姥爷坚决主张相认,因为这是曾经的约定。不能因为自己一己之私而爽约,让大姨失去亲妹妹,让母亲少了两个亲人。所以姥姥姥爷拉着母亲到了白庄的亲姥爷家。这样抱养了孩子还肯相认的人,估计也就姥姥姥爷了。就为了一个约定,就为了那份托付。
母亲常说,“再没有(人能比得上)你姥姥姥爷正派了,换了别人,是绝对不会认亲的,怕认了就不亲自己了。”有了姥姥姥爷的言传身教,母亲为人处世自然差不离。
嫁给父亲后,母亲见惯了“贫贱夫妻百事哀”,遭遇爷爷奶奶的不公正待遇,甚至在病重危及生命的关头,仍被奶奶拒之门外。母亲没有原谅他们的胸襟,但是分家后,日子能过了,她并不阻止父亲孝顺。能够做到各尽各孝,已经难能可贵了。母亲并不是圣人,能做到这一点,我已经五体投地。
两个同样被抱养的孩子,遭遇了不同的成长环境,却有缘走到了一起,才有了我和弟弟。
母亲说,小时候,家里穷,真的穷。结婚的时候,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连结婚当天用的热水壶,都是奶奶借的。一结完婚,家里啥都没了,都还给人家了。一说起这事,母亲就忍不住抱怨,“当时小,不懂事,你姥姥看谁都好,但凡安个脑袋,都是好人。一点也不把关,把女儿们都推火坑了,一个也没嫁好。”
妈妈说的“没嫁好”,指的是没嫁给有钱人家。虽然是事实,但是每个姨夫都不错。姨姨舅舅们好几家子人相处都非常和谐,互通有无,没有隔阂,互相帮助,亲如一家。
与爷爷家温饱不足的日子相比,姥姥家算是小康了,至少能吃得上面粉、瓜果蔬菜。如果按照当时的经济状况,母亲真的是下嫁,所以对于母亲的抱怨,姥姥心里也很难过,但从来没否认过。
在我看来,姥姥的眼光没错。父亲虽然出身穷,但是为人正派,很上进,能吃苦。成家后,不靠爷爷奶奶,每天都忙着,从山上背石头、城砖,自己亲手一块一块地奠定了老家房子的根基。在我一岁那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家。
然而,干活太心急的父亲,也因伤寒后没有恢复好就下地劳动,落下了病根。之后的几十年,父亲虽正直青壮年,并不身强力壮,而是年纪轻轻就天天喝汤药,长时间腿疼,无法干重活。家里的重担落了很大一部分到母亲身上。
母亲虽然嘴上抱怨,但是行动起来毫无怨言,更没想过一走了之。为了治好父亲的病,她访遍了十里八村的医生,试遍了各种民间偏方,从来没想着逃避或者放弃,总是想着,日子会好起来,病肯定能养好。
真正给我家带来转机的,还是姥姥。有一天,她听说后院邻居要当村里的电工并承包磨坊,就央求人家带上父亲。开机器磨面、修电路相比干下地干体力活,已经算轻活了,关键是家里能增加现金收入,我和弟弟读书的钱才有了保障。
在每个饭点,看着家里锅灶没动,父母还在磨面,身上满是粉尘的时候,我饿着肚子撅起了嘴,妈妈会不满地教育我,“别嫌饭没熟,别嫌我们灰头土脸,没有这磨坊,你书都念不上。”后来的日子里,我慢慢习惯了等待。再大一点,十来岁的时候,就可以按母亲放好的碱面,和面蒸馒头,或者擀面条、切菜,帮着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能帮父母做事,是非常骄傲的事。也丝毫不会阻拦我的孩子做家务,成为我的小帮手。尽管她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捣乱,可是没有一颗宽容捣乱的心,孩子参与不进家务里,不就多了不懂家长辛苦、不懂感恩的风险么?
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也印证了父母那句话,“生活哪能一帆风顺?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而他们虽然年过花甲,依然终日操劳在杏树园里,坚持劳动,乐观地、热气腾腾地奋斗着。
回过头来说说育儿。
我们提到的母亲的情绪、爸爸的陪伴,其实是细节。这些平凡的日常,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教的理论再多,终究离不开孩子眼中父母的样子印得深刻。所以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如果纯理论灌输,大概收获的是一厢情愿之后的挫败感。
如果上升到教育层面,我现在感受最深的,竟然是,多年以后回顾起来,当年那些所有的不理解——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忍受那么大的不公平,无条件地孝顺爷爷奶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能够不阻拦父亲的“愚孝”?不理解父母亲心怎么那么“大”?能放得下那么多怨恨与恩怨?不理解……
而正是那些“不理解”,慢慢变成了顿悟、理解与钦佩、敬仰,变成了父母身上闪闪发光、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的思想和智慧之光。也正是那些懂得感恩、诚实守信、坚忍不拔、乐观进取的美德,让我们愈发坚信,未来的自己也要像他们那样为人、做事。
平凡的父母,没有给我们造就大富大贵,却亲身演示给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如何明辨是非;在小恩小惠面前,如何看清本质。
我想,父母首先学会做人,才是育儿之根本吧。
喜悦静谧:80后职场妈妈,英美文学硕士。
爱读书,爱码字,爱分享故事。
欢迎关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