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更多的尊重,然而,有些父母在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时总习惯把自己伪装起来,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比如,当孩子好奇地提问时,不是随随便便敷衍,不理不睬,就是武断拒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追根究底,就是成人心中那份顽固的假自尊在作怪。“我是孩子的妈妈(或者爸爸),怎么能在孩子面前丢人呢”、“大不了回头查阅一下再告诉他”,殊不知,这些做法会直接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虽小,但不意味着什么都不懂,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处事原则。父母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必须放低姿态,放下心中传统的大家长思想,尊重孩子。 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父母都应该耐心作答,不清楚时要明确告诉他,决不蒙混过关,应该说:“这个问题爸爸或妈妈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解决好不好?接下来,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翻阅资料,查找答案,直到最后彻底弄明白。 其实在帮宝宝解答问题的同时,也是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应该鼓励宝宝多多提问问题!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欺骗更可怕的东西,即使你的欺骗是善意的,也可能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父母在对宝宝的教育中,从不为是他的长辈而大发施令,命令孩子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来不认为比他懂得多而指指点点。相反,父母应该放下面子,就某一个问题与孩子一起讨论,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反而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当宝宝再大一点,理解能力稍强一些时,他再提出问题父母就不要立刻给出答案,而是让他先思考一下,尽力自己去找答案。如果他给出的答案还是错误的,应该马上帮他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比如,这样说:“其实你的答案也有道理,也许是妈妈错了,我们去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吧。”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将宝宝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时常给孩子灌输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思想。而且要考虑他能不能理解你的说法,以孩子现有的知识与思维能力,是否能完全接受。 案例:炎炎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经常缠着他爸爸问这问那。可是炎炎爸并不重视孩子的这些奇思异想,每当孩子问时总是随便应付一番,有时甚至带着斥责的口吻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快去玩你的吧,别来烦我。”孩子毕竟是孩子,尽管多次遭到父亲的粗暴拒绝,心中那种好奇之心、探索欲望并没有完全泯灭,有问题时仍一次一次地问,希望能从父亲那儿得到答案。 有一次,孩子问道:“爸爸,为什么太阳总是从西边落下去呢?”父亲回答:“它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孩子又说:“我想它们一定有什么原因。”父亲不耐烦地说:“没有什么原因,它们就是那样的,你没事管这么多做什么?”孩子说:“可是,我想弄明白……”这时,炎炎爸的忍耐力已经到了极限,认为炎炎太烦人,便大声地吼道:“你怎么这么讨厌?你不用弄明白,我说它们本来就是那样的,这还不够吗?” 此后,炎炎一天比一天糟糕,整天默默无闻,一言不发。到后来变得完全失去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活泼。炎炎的做法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 一声呵斥之声可能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使得孩子不敢再与你亲近,不再喜欢与你交流。我想,从此以后,这个孩子不会再向他的爸爸问任何问题了。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拒绝无论如何是无法接受的,正像表哥这种粗暴的做法会直接导致可爱的炎炎失去与他沟通交流的欲望一样。 在父母权威下成长的孩子,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某种缺陷,更谈不上有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打开智慧的天窗,让他观察世界百态,明辨是非,洞察社会现象。这就需要多与孩子沟通,否则,孩子会在很多不懂的事情、不明白的现象面前产生疑惑。 与孩子多一些沟通,本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可为什么很多父母很难做到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家长思想、父母的“绝对权威”思想在作怪,从而限制了孩子。在传统教育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打骂式的棍棒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不能过多地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也不应长期受到权威的压制。所以,父母在教育中要首先放下权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问题、做事情。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导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