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不到30天就要过年了。
1.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都是特别期盼的。过年意味着穿新衣服,可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最喜欢的还是年三十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继续边包饺子边看春晚。那时候的春晚,是必不可少的过年的项目之一。
等着过了12点,在太姥姥家的院子里可以放一挂鞭炮,意味着过了年了。就各自散去,睡了。
大年初一,我们五点多六点就起来了,过年是不能睡懒觉的。起来吃饺子、拜年。小时候的我很羞涩,不愿意去邻居家串门,也不爱说话。但是这也没阻碍我们过年的兴趣。
初三的时候,太姥爷过生日,会来几十口子亲戚都来一起给他过生日。太姥爷是老红军,一辈子都说着胶东话,烟台口音。每天都会跟大人们讲那些红军故事,他每天7点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听天气预报,他耳朵因为抗日战争的时候被震聋了,所以我记得每次天气预报,他还要走近电视去播大声音,让全家都小点声。
在我结婚生孩子的第一年,我带着四个月的妮妮,初二冒着大雾赶回了老家,为了给他过100岁的生日。结果,那次就是我最后一次为太姥爷过生日。那一年,我们全家还纪念,拍了合影。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刚刚好的。
太姥爷去世后,很少有那么一大家子的热热闹闹的日子了。老人的去世,带走了我们每年几十口人聚会的理由。
我一直记得那种感觉,对过年的期盼,太姥姥家饺子的味道。
2.
我上大学了,每年也是盼望着回家。希望能早点吃到妈妈包的饺子,腌制好的鸡翅、红烧肉。期盼和一年没见的高中同学见面,聊天。分享这一年的快乐或者不快乐。
那时候,也忙着各种聚会,各种会面,妈妈有时候也吐槽我,怎么每天都不在家陪她呢?
这样无忧无虑的几年,很快就过了。那几年过年,意味着相聚。
3.
工作后,父母经常来北京陪我过年了。偶尔回去一次老家。再和以前的同学聚会,发现他们都结婚了,有孩子了。我们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看着他们聊着老公、婆婆,孩子都插不进去话。渐渐的我发现我们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渐渐的,我回去后,不想再去多见很多朋友。更多的时候,总是在陪伴家人。
4.
随着,我结婚了。有了两个孩子,每年的次数不那么多了。
我和我先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们过年都是他们家我们家轮换来的。结婚这些年,经常是我父母去我公婆家比较多,两个家庭一起过年。
每年过起年来,年味已经没有那么足了。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新衣服对于孩子们或者我们来说,都是随手可得了。好吃的食物,也是每天都可以有。
突然,我也迷茫了,过年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以前的独生子女负担着四个老人,还有孩子们。小时候,几十口的大家庭,变成了现在最多8口人一起围坐。或许,我们现在过年的意义在于,要多陪伴我们身边的父母,毕竟我和我先生的父母都不常伴身旁,虽然,年味渐渐淡了,但是我们身上的责任没有变化。过年,我想,还是多陪伴一下我们的家人,让孩子更多的感知家庭的温暖、和睦。
更多>>
更多>>